(上接A1版)
在深度融入中充实“中心”内涵
明清之际的淮安是南船北马、九省通衢之地,是名副其实的“中心”;现在,淮安提出打造长三角北部现代化中心城市。对“中心”的内涵,史修松有着更开放的理解。他说,以前认为“中心”是固定的点,现在来看,区域性、带状、条状的城市群,都可以称之为“中心”。“中心”不再是固定的概念,而是流动的、互动的。只要在一定区域范围内,使要素向一定方向集聚、流动,都可以称之为“中心”。
正是秉持这样的理解,史修松认为,随着交通条件的改善,淮安从时间和空间上都具备了接受长三角中心区辐射的条件,拥有了成为长三角北部现代化中心城市的基础。在他眼中,建设长三角北部现代化中心城市,除了一些客观条件外,还需要在五个方面充实“中心”的内涵:
首先是产业支撑。淮安GDP虽然已经突破4000亿元,但产业支撑力仍然不足,千亿级产业基本未形成规模。可喜的是,淮安正积极融入省重点产业集群,实现更大的发展十分可期。
第二是科技创新。上海的科技创新能力强,淮安在这方面存在差距,从技术研究、应用研究、开发研究、人才研究等方面来讲,淮安缺乏一些省级、国家级重大研究成果,必须提升科技创新能力。
第三是人才发展。任何城市的发展离不开人才。淮安在人才吸引方面还要下更大力气。既要有高端人才,也要有基础性的产业人才。人才政策要更加立体化,以提升城市对人才的吸引力。
第四是生活环境。淮安在生活设施、品质、舒适度、便利度等方面与上海、苏州等地还有一定差距,需要进一步提升。希望最终能达到“听了想来,来了以后想留下来,进而推介更多人来淮安”这样一种良性循环。
第五是文化建设。一个城市想要成为“中心”,一定具有独特的、多元的、包容的文化。淮安是历史文化名城,文化积淀深厚,但还没形成优势。可以根据城市的发展需求,进一步扩大开放,引入更多多元、包容的文化,加速淮安自身特色文化的形成。
重视数字技术和城市体系建设
在访谈中,史修松特别提到数字技术和城市体系建设两个重要问题,认为这是淮安建设长三角北部现代化中心城市必须高度重视的关键变量。
史修松说,科学技术的进步促进了人类社会的发展,对城市的发展同样起到加速作用。数字技术在很多地方助推了城市的发展,比如杭州、苏州、无锡、上海等,都形成了数字经济发展规模。淮安要想发展成为现代化城市,必须加快数字技术发展,包括人工智能领域的技术应用与开发,想方设法引入这些领域的尖端人才。只有在数字技术、数字经济领域占得先机、形成积累,淮安发展才能跃上新的台阶。
史修松强调的另一个问题是城市体系建设。他指出,一个现代化城市的发展,不仅是核心城区的发展,还包括各县区、城镇的发展。一个城市除了要在中心城市形成集聚能力和辐射能力外,还要有形成自身体系的能力,实现从中心城市到县域城市,再到周边的城镇、乡村的协同发展。淮安应高度重视城市体系建设,特别要重视加速县域经济发展、快速提升县域经济现代化水平,只有这样,才能加快淮安建设长三角北部现代化中心城市的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