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资源是发展之基、生态之源、民生之本。
党的十八大以来,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创先争优、勇当先锋,以饱满的精神状态履职尽责,不断推动全市自然资源工作稳大局、破困局、开新局,为聚焦打造“绿色高地、枢纽新城”、全面建设长三角北部现代化中心城市提供坚实自然资源要素保障。
讲政治、勇担当、走在前 把好党建引领“方向盘”
建设政治过硬模范机关,勇当高举旗帜的政治先锋。全面落实“疫情要防住、经济要稳住、发展要安全”的重大要求,以“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坚决守住永久基本农田、生态保护红线、城镇开发边界“三条控制线”,严格落实长江经济带、长三角一体化、大运河文化带、乡村振兴等重大战略,深化自然资源领域重大改革,深入推进自然资源法治建设,提升自然资源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
建设思想过硬模范机关,勇当笃信笃行的思想先锋。严格落实学习制度,建立完善党委中心组巡学旁听、交流研讨、专题辅导、学习笔记集中调阅和理论知识测试等制度,坚持每月组织一次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专题学习。该局党委主要领导深入社区开展基层理论“六进”宣讲,在局机关开设意识形态专题党课。组织党员领导干部开展专题读书调研,举办“自然资源大学堂”“先锋自然读书会”“先锋自然青年学堂”等活动。
建设能力过硬模范机关,勇当善作善为的队伍先锋。细化量化基层党组织书记抓党建责任清单,全面落实“三会一课”、主题党日、政治生日、组织生活会、专题党课等制度,推动党史学习教育常态化长效化。深化“翔宇先锋”党建品牌内涵,锻造“先锋自然”品牌矩阵,打造特色党建项目4个、“三佳”先锋品牌3个、“五佳”特色党支部5个、“党建业务融合十佳典型案例”10个,组织各类党员先锋队及突击队22支,提档升级基层组织书记工作室3个、党员教育实境课堂3个、星级党支部2个。“绿色矿山党建联盟”“党员在征程、自然有保障”分别成为省自然资源系统党建业务融合十佳典型案例与入选案例。
建设服务过硬模范机关,勇当矢志跨越的发展先锋。牢固树立“项目为王、环境是金”工作导向,推动党员干部在引领创新、推动发展、促进和谐上当先锋。开辟重大项目“绿色通道”,优先保障重大民生工程、“专精特新”项目等,推行重大工程建设项目全流程“并联审、容缺办”。设立市级规划师下乡工作站11个。巩固“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成效,新增“苏小登”红旗窗口、“线上苏小登·淮安e通办”、工业用地提质增效等办实事项目9个。
建设纪律过硬模范机关,勇当忠诚干净的纪律先锋。建立完善“五清单四工单”机制,推进党风廉政建设主体责任落地见效。开展“清风自然·党风廉政教育月”活动和纪法宣讲“千百万”行动,编印《党员领导干部廉洁自律》口袋书,开展“廉政事迹大家宣、清廉故事大家讲、良好家风大家说”等群众说廉活动。聚焦重大事项决策、选人用人等重点内容,健全“一把手”权力清单公开制度,完善“三重一大”决策监督机制。开展“一把手”廉政档案信息采集、节日期间监督检查等活动,营造风清气正的良好政治生态。
优空间、护资源、促发展 守好绿水青山“主阵地”
保障发展有为有力。统筹推进“三区三线”划定工作,合理布局用地规划空间,加快成片开发方案编制与实施,积极争取用地指标,对省市重大产业、基础设施、民生项目用地实现应保尽保。启动历史文化名城规划修编,开展总体城市设计研究,推进城市综合交通、轨道线网等30多项专项规划编制。积极“构建15分钟社区生活圈”,完善“1—3—10—47”城镇空间体系,形成城镇空间发展规划,探索“多规合一”的实用性村庄规划编制。节约集约水平不断提高,变“项目等地”为“地等项目”,加快推进500亩以上集中连片工业用地储备工作,通过产业更新、增容技改、综合整治等多种模式盘活存量低效用地,获评“江苏省国土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模范市”,获省奖励用地计划指标2800亩。推广“标准地+双信地+定制地”出让模式,积极推动开发园区各项区域评价。推进差别化用地,实行经营性用地无底价出让,实现全域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网上交易。
资源保护质效并举。土地资源管理持续强化,构建“责任+激励”“行政+市场”保护耕地机制。完成“三区三线”696万亩耕地保护目标任务;加大补充耕地力度,补充耕地5.72万亩,实现耕地占补平衡有余。加强矿业权整顿,启动城市地质调查,实施盐穴地下空间利用省级矿地融合试点项目,建成10家国家级绿色矿山、10家省级绿色矿山。林业管理进一步规范,“十三五”以来,全市完成成片造林21.97万亩,建成国家森林乡村6个、省级绿美村庄345个;有害生物防治任务全面完成,监测覆盖率在98%以上。森林防火责任压紧压实,连续多年未发生较大及以上森林火灾。开展国际湿地城市创建,古淮河湿地公园创成淮安首个国家湿地公园。自然资源执法监管强力推进,进一步规范自然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秩序。
改革创新持续提升。启动《淮安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0—2035年)》编制,形成《淮安市国土空间开发保护现状评估报告》。推进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达到条线“三级四同”标准化要求;推动实施“应上尽上、全程在线”网上办理模式,实现投资项目“不见面”审批。开展土地使用制度改革,实施工业用地供应制度改革、村庄建设用地布局调整、工矿废弃地复垦、建设用地“双减量”等试点。
维权惠民扎实有效。积极服务“三级先导”工程建设和公共空间治理。开展乡村振兴“三级先导”区域镇国土空间规划、镇村布局规划优化调整、“多规合一”实用性村庄规划编制工作。探索创新设立市级规划师下乡工作站,在全市11个先导镇全部设立规划师下乡工作站,做好乡村公共空间治理、农村人居环境改善、省级特色田园乡村创建、农房改善等各项乡村规划建设行动保障工作。开展全市不动产登记“同市同标”建设,全市域实现“一次收费、后台分账”服务升级,打造“线上苏小登·淮安e通办”服务品牌。扎实推进工业厂房“不动产权证”办理遗留问题、低效闲置土地处置,成功解决596家工业厂房办证历史遗留问题,自然资源部印发专刊向全国宣传推广我市经验做法。
基础建设稳步夯实。印发《淮安市工程建设项目“多测合一”实施细则》,在全省率先探索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提位并联”审批模式。完善地下管线制度,大力开展自然资源科普,建立智慧淮安时空大数据与云平台,自然资源信息化整合初步完成,淮安2000相对独立的平面坐标系统获自然资源部批准。开展林草湿数据与国土“三调”数据对接融合工作,构建林草资源图和数据库,率先在全省完成95个样地调查工作。
■融媒体记者 李 蓉
通 讯 员 蔡大成 徐翎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