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7版:专版

打造“绿色高地” 绘就“绿韵淮安”生态画卷

——十年来全市生态环境工作硕果累累

■融媒体记者 吴海涛

通 讯 员 余梦佳 陈 松/文

融媒体记者 王 昊 赵启瑞

通 讯 员 殷 潮 郑 建 王炜力

孙德芳 孙 利 梁树华/图

获批全国第一批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试点城市;

获评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国家低碳试点市;

获评全国绿色交通试点城市、全国黑臭水体治理示范市、国家水生态文明试点市等;

公众生态环境满意度位居全省第二;

大运河沿岸生态系统质量指数年均值位居江苏段沿线第一;

“钵池山公园生物多样性培育工程”入选联合国COP15实践案例;

白马湖生态保护成为“江苏样板”,入选全国15个重点保护湖泊……

白天深呼吸,晚上数星星,频频刷爆朋友圈的“淮安蓝”让人沉醉;运河三千里,醉美是淮安,淮安处处可见的碧水悠悠,让这座“漂浮在水上的城市”更显灵动气韵。年轻人用镜头定格淮安富有诗意的美景,老人们在休闲漫步中感受城市面貌的喜人变化。

党的十八大以来,淮安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把周总理的家乡建设好,很有象征意义”殷切嘱托,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努力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家园,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明显提升。

攻坚“亮剑” 守护碧水蓝天

今年上半年,市生态环境局调查队在开展金湖县生物多样性调查时,在白马湖湿地发现大量珍稀濒危保护鸟类,其中包括国家一级保护鸟类青头潜鸭。“珍稀鸟类来白马湖落脚,说明白马湖生态治理成效明显。”市生态环境局调查队员介绍。

金秋十月,正是赏菊时。淮安白马湖迎来一年中的“醉”美季节,秋的色彩在这里展现到极致。漫步白马湖畔,花香袭人,湖水清澈,这里是淮安人家门口的“诗与远方”。然而,曾几何时,白马湖围网密布、舟楫难行,水难闻、人难住,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

为还白马湖“一湖碧波”,市委市政府坚持保护与开发相结合,对白马湖进行整治及生态修复,投资超30亿元实施退圩还湖、清水入湖、清淤净湖、生态养湖“四湖工程”,共实施36项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对上游的十条重要河道进行治理,通过截污治污、清淤泊岸等措施开展生态修复。退养湖面14.15万亩,水面较治理前翻一番。转移安置855户3319名渔民,清淤4000万立方米,湖区净水面扩大到86.7平方公里,较治理前增加一倍。实施湖岸生态修复约50公里,恢复湖滨带约34公里。增加生态涵养林近8000亩,湖泊生态安全水平稳步提升。化学需氧量、总氮、总磷年排放量大幅下降,水质日渐趋好,由劣Ⅴ类变成总体稳定在Ⅲ类水标准。

十年来,我市深入开展污染防治攻坚行动,坚持对环境违法行为“亮剑”;认真贯彻国家大气、水、土壤“十条”措施和省、市有关要求,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生态环境质量逐年提升。

我市通过持续推进秋冬季空气质量改善六大行动,实施重点治气工程项目,统筹抓好重点行业深度治理、臭氧污染防治、柴油车整治和扬尘综合管控,区域空气质量持续改善,全市PM2.5年均浓度从79微克/立方米下降到36微克/立方米,改善率达54%,优良天数比率从62.9%提升至81.6%,改善18.7个百分点。开展生态碧水三年行动,统筹实施退养(圩)还湖、渔民上岸、区域防洪、生态修复等重点工程,提前完成长江流域禁捕退捕任务,累计投入90亿元完成城市建成区51条黑臭水体整治,全面完成100条样本河道建设,国省考核断面水质全面提升。地表水达到或好于Ⅲ类水体比例同口径从2016年的73.3%提升到2020年的90%,大运河淮安段9个国省考断面优Ⅲ比例均为100%。开展重点监管企业、园区周边土壤和地下水监测,动态调整土壤污染防治重点监管单位名录,污染地块、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实现“两个百分百”,形成重点行业、企业用地土壤污染状况“全市一张图”和“一企一档”成果集成,农用地和建设用地土壤环境安全得到巩固提升。大力推广危废全生命周期管理系统,2021年全市贮存危险废物0.48万吨,较2016年削减87.06%。

产业“调绿” 助推转型升级

“2020年2月,江苏将共享经济理念融入环保治污领域,引导市场主体建设共享型环保设施——‘绿岛’项目。由江苏淮安国峰清源生物燃气有限责任公司承建的农业‘绿岛’项目,是我市建设生态安全缓冲区的一次探索。”市生态环境局相关人员介绍,该项目是助力实现乡村可持续发展的“保护伞”工程,建设总规模为日产30000nm3(标方)生物天然气一体化二级发酵罐及其附属设施。项目建成后,年可处理畜禽粪污80万吨、水稻秸秆4万吨,总产值可达5000万元、实现利润1000万元以上。

另外,我市建立首个汽修喷涂“绿岛”,统一收集、集中治理汽车维修喷漆过程中产生的污染物,降低企业治污成本,切实改善周边生态环境。“项目建成后,将为淮安经济技术开发区周边区域的汽贸行业及中小微汽修企业提供密闭式环保钣喷技术服务。”淮安环保集中喷涂中心项目工作人员介绍,“绿岛”项目可覆盖半径十公里范围内汽车销售及维修行业钣喷业务,为旺旺路汽车销售集中区、浩源汽配城及经开区汽车维修行业提供专业钣喷服务。喷涂工序过程中产生的废气集中收集、集中处理,大幅降低污染物排放,减少对环境的污染。通过“堵”与“疏”相结合,逐渐取代区域内不符合环保要求的“街边店”和“小喷涂”,改善周边市民居住环境。

十年来,淮安加快绿色转型发展步伐,大力实施减污降碳,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努力将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调优能源体系。建立能源消费总量和强度“双控”机制,推动淘汰落后产能,完成60万吨水泥、120万米印染、10万吨钢加工等低端低效产能化解,获批新能源示范市和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示范市。调绿产业结构。坚持产业高端化、特色化、规模化、绿色化发展方向,“333”主导产业体系加速构建,电子信息、食品等含绿量高的产业产值均突破千亿元大关。精心实施全域旅游战略,助推生态绿色转型、城乡融合发展。调整企业布局。积极探索生态安全缓冲区建设,科学布局一批“绿岛”。深入推进全市化工行业整治提升,先后取消淮安区季桥化工集中区、经开区新港片区、洪泽经济开发区化工集中区、淮安(薛行)循环经济产业园化工定位,化工园区压减至1个,关闭化工企业140家,占比超过50%。强化“两高”项目管控,完成709家“散乱污”企业关停、搬迁及改造升级工作。加快构建绿色制造体系,经开区跻身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和国家循环化改造示范试点园区。

建管“赋能” 厚植生态底蕴

国庆期间,央视《江河奔腾看中国》栏目以《洪泽湖万顷碧波 鱼米乡绿色发展》为题,报道了洪泽湖治理保护工作带来的喜人变化。曾经,洪泽湖有很多水域被圈圩养殖、种植侵占。截至2017年底,洪泽湖442处非法圈圩养殖清除任务完成,恢复调蓄库容1亿多立方米。2020年10月以来,洪泽湖实行重点水域禁捕退捕、湖区禁渔,水生生物资源增长明显,生态系统得到有效恢复。数据显示,与2020年相比,在洪泽湖监测到的鱼类物种数由48种增加到52种,鱼类密度明显增加。目前,洪泽湖淮安片区断面水质达到Ⅳ类,完成省定目标任务。

“在过去,实时而准确的水质监控一直是工作的难点,如今随着自动化监测设备的普及,洪泽湖和入湖河流水环境监测网络将实现全覆盖。”市生态环境局相关人员介绍,目前,我市已在盱眙县草涧沟沿线重要汇水节点新建十座简易型污水在线监测站,监控盱眙经济开发区及盱城工业园排污情况。新建洪山头省界断面水质自动监测站,监控淮河上游来水情况。同时,该局开展常态化入湖河道监测,进一步对支流支浜溯源、采样监测,加密监测频次,加强环湖县区工业企业、工业园区和城镇污水处理厂水质监控,推动完成沿湖镇街500吨以上污水处理设施安装自动监测设备并联网。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只有实行最严格的制度、最严密的法治,才能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可靠保障。十年来,我市加快推进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持续深化生态环保领域改革创新,不断强化基础投入和要素保障,着力构建全域覆盖、全民参与的环境治理格局。

我市加强生态创建,在苏北率先达到国家生态市标准,金湖县建成首批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全面打响“运河之都”和大运河百里画廊品牌,优化提升古淮河、大运河、里运河等滨水空间,实施洪泽湖、白马湖等重要湿地修复工程。精心谋划实施生态环境基础设施补短板项目,形成布局合理、功能完备、运行高效、支撑有力的环境基础设施体系。加强“云监控”等高科技手段运用,提高科学精准执法水平,非现场执法、夏季监督帮扶做法被生态环境部推广。健全市、县、镇三级执法机构,深入推进环保执法与刑事司法有效衔接。深化环评“放管服”改革,在全省率先以环保政策口袋书的形式制定《生态环境管控单元与项目准入指南》,推进排污许可全覆盖和“一证式”管理。在全省率先制定环保示范性企事业单位评定办法,实行“绿蓝黄红黑”五色等级信用分级管理,《环境准入红绿灯制度》获评省十佳生态环境治理改革创新案例。大力发展“环保贷”等绿色金融,深化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改革。积极组织开展“美丽中国 我是行动者”“重走新安路 中国更美丽”、环保科普“十进”及环保设施向公众开放等宣传教育活动,让绿色发展理念和绿色生活方式成为全民共识。

这里风光美,花开绿正浓。如今,古城淮安绿意盎然、绿能涌动、魅力无限,南来北往的客人流连忘返。下一步,全市生态环境系统将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以改善环境质量为核心、以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支撑,切实抓好突出环境问题整治,以更大决心、更大力度、更实举措,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牢牢守住生态发展底线,全面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精心描绘美丽淮安画卷。

2022-10-21 ——十年来全市生态环境工作硕果累累 1 1 淮安日报 content_196891.html 1 3 打造“绿色高地” 绘就“绿韵淮安”生态画卷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