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媒体记者 杨 尚 王正道 通讯员 淮 萱
党的十八大以来,淮安区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擘画的“强富美高”新江苏现代化建设宏伟蓝图,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发展实现历史性跨越。
十年弹指一挥间,十年跨越换新颜。党的十八大以来的十年,是淮安区齐心协力、赓续前行,在周恩来总理家乡的大地上奋笔书写崭新篇章的“黄金十年”,淮安区人民用实干交出一份精彩答卷:
十年间,淮安区地区生产总值以年均9.5%的增速连跨5个百亿元台阶,在全市率先突破700亿元大关,经济发展质效持续提升,突破性进入“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区”。
十年间,全区规上固定资产投资平均增速达到13%,一大批基础建设项目相继实施并建成,城乡面貌日新月异,基础设施明显改善,基础产业大大加强。
十年间,全区三次产业结构由2012年的16.8∶41.7∶41.5转变为2021年的11.3∶42.6∶46.1,转型升级取得突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253.98亿元,年均增长10.1%。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8148元,年均增长8.4%;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2268元,年均增长7.6%。
乡村劲舞振兴旗
7月1日,车桥镇丰年村党群服务中心挂起了五面鲜艳的红旗。“今年我们村得到五面红旗,非常不容易。”村党总支书记卢攀峰看着红旗激动不已。“明年,我们再接再厉,争取拿到全部六面红旗。”
近年来,淮安区按照“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五种类别,把乡村振兴融入村级组织考核体系,构建了28个项目108个评分指标,在全区338个村(社区)开展“百面红旗”夺旗竞赛。根据考核得分,分别评选五种类别红旗村(社区)各40个和乡村振兴先行村(社区)20个。评选结果与村(社区)干部经济政治待遇挂钩。每获评一类红旗村(社区)、乡村振兴先行村(社区),区级财政分别拨付对应绩效,并由村(社区)统筹分配给村(社区)干部。夺旗较多的8名村(社区)党组织书记优先选拔进入镇领导班子。
“百面红旗”创评就像一根“金箍棒”,把村(社区)干部的心“搅腾”了,干事创业潜能被充分激发。截至今年9月底,全区328个涉农村居集体经营性收入达1.03亿元,村平31.53万元。建成国家级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1个,国家级农业龙头企业1家、省级农业龙头企业7家,国家级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8家、省级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29家;初步形成古黄河、绿草荡、白马湖三条观光农业产业带以及都市型精致农业圈的产业布局,现有休闲农业经营主体88家,其中四星级乡村旅游景点4家。
生活环境破茧蝶变
淮安区金陵名府小区原有一道屏风墙,居民反映屏风墙挡住了他们的窗外风景。区改造办三次召开协商议事会,与会党员群众一致同意破墙透绿。屏风墙改换成花木后,群众普遍称好,专门为区改造办送来锦旗表示感谢。
近年来,淮安区“面子”“里子”齐抓、“硬件”“软件”并举,先后对多个老旧小区进行提档升级改造,由住建部门牵头成立改造工作小组,同步组建党支部,区政府主要领导每月对小区改造工作进行会办。改造中,淮安区坚持把权力交给党员群众,组织党员干部进行户户访,充分了解群众想法与心声,并通过有事好商量协商议事会协商解决问题。同时,实行党员责任区与党员楼栋长负责制,把小区公共区域划分成责任区分给党员负责、楼栋长负责楼栋,加强改造细节监管,实现改造党员参与全覆盖。老旧小区改造的整体推进让居民的生活环境实现破茧蝶变,生活质量大大提升。
铺就发展快车道
日前,264省道淮安区段苏北灌溉总渠暨淮河入海水道特大桥施工现场塔吊林立、焊花四溅,200多名工人紧张有序地进行大桥施工作业。
264省道南接扬州,北通连云港,淮安区段长34.44公里,工程总投资20.2亿元,其中建设桥梁21座,苏北灌溉总渠暨淮河入海水道特大桥是跨度最大、跨数最多、体量最大的一座。作为苏北中部地区连接沿海港口的纵向快捷通道,264省道建成后,对淮安区加快融入长三角、呼应国家沿海开发战略、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党的十八大以来,淮安区交通面貌日新月异,“公铁水”建设齐头并进。公路外畅内连,总里程2293.47公里,公路网密度达157.95公里/百平方公里,京沪和盐洛两条高速公路“十字交叉”穿境而过,国省干线公路纵横交错,道路等级和通行能力大幅提高,县乡村道组成的农村公路更是密布成网。铁路建设突飞猛进,境内现有铁路总里程98.5公里,随着徐宿淮盐和连淮扬镇铁路建成通车,淮安区迈进了“高铁时代”,“米”字型高速铁路网正在形成。港航建设提质增效,着力打造京杭运河淮安段绿色现代航运示范区,再现京杭运河“黄金水道”繁华景象;推进上河作业区等项目建设,全区现有航道总长537.21公里,港口码头7个、泊位38个,大宗建材物资和能源材料运输更加顺畅便达。公众出行快捷便利,大力发展长途客运和公共交通事业,全区现有长途客运班线46条、城市公交线路21条、城乡公交线路10条、镇村公交线路51条,镇村公交实现全覆盖。打通农村物流配送“最后一公里”,创立“交邮融·惠新农”品牌,获评“江苏省农村物流达标县”。
群众就医更有“医靠”
家住淮安区原泾口镇陈桥村的宗玉花身患糖尿病和脑梗塞。泾口镇归并至车桥镇之前,宗玉花每次问医就诊,都会选择去离家较远的车桥镇中心卫生院。原来,当时的泾口镇卫生院是一级综合医院,比车桥镇中心卫生院“差”了一个档次,好多药没有使用权限。原泾口镇卫生院成为车桥镇中心卫生院第二执业点后,宗玉花有了新的体验:“不用跑远路了,有专家到泾口来坐诊,方便多了。”数据显示,原泾口镇卫生院变身第二执业点后,门诊量不降反增。
宗玉花的感受得益于淮安区大力推进的基层医疗卫生“布局优化和能力提升”工程。该区紧抓国家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试点契机,将原有的26家乡镇卫生院优化整合成13家镇卫生院和4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在全区规划建设五大农村区域医疗卫生中心,将资金、人才、技术、设备等资源要素向区域中心和建制镇卫生院集中,提升辐射带动能力,将非政府驻地卫生院转设为分院,重点提升医疗护理、康复保健等能力,逐步向养老照护、安宁疗护、医养结合服务转型。
目前,全区已建成省农村区域医疗卫生中心两家、省社区医院5家,有两个镇卫生院和1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创成二级综合医院,全面建成以两大医共体为核心的“2+13+4”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更好地满足群众的健康需求。
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十年来,淮安区投入22.6亿元加强教育重点工程建设,解决城乡教育发展失衡、公民办发展失衡等问题,全力推动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全力推进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按省I类标准提升144所中小学教育装备水平,65所中小学创成省智慧校园。各镇两所中心以上学校基本建有塑胶化运动场地。
城区重点实施“1123”工程,即新建1所高中,楚州中学新校区建成并投入使用;扩建红军中学本部,新建红军中学西校区;新建淮安市关天培小学、周恩来红军小学北校区和新安小学河西分校。
建立健全学生资助应助尽助体系,实现资助全覆盖,十年来资助学生金额4亿多元,近40万人次受益,无一名学生因贫失学辍学。此项工作连续10年获得省优,连续4年在全省绩效考核中位列96个县区第一。
行而不辍,未来可期。淮安区将始终保持“唯先必争、唯旗是夺”的昂扬斗志,以强烈的答卷意识知责于心、担责于身、履责于行,以一域之精彩为全局添光彩,助力中心城市复兴梦想早日照进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