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A1版)近年来,我市认真贯彻落实中央“水十条”“大气十条”“土壤十条”等环境治理政策和省市有关要求,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让天更蓝、水更清、家园更美。
持续推进秋冬季空气质量改善六大行动,实施重点治气工程项目,统筹抓好重点行业深度治理、臭氧污染防治、柴油货车整治和扬尘综合管控,区域空气质量持续改善,全市PM2.5年均浓度从79微克/立方米下降到36微克/立方米,改善率达54%,优良天数比率从62.9%提升至81.6%,增加18.7个百分点,让蓝天成为市民生活的幸福底色。
开展重点监管企业、园区周边土壤和地下水监测,动态调整土壤污染防治重点监管单位名录,污染地块、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实现“两个百分百”,形成重点行业、企业用地土壤污染状况“全市一张图”和“一企一档”成果集成,农用地和建设用地土壤环境安全得到巩固提升。大力推广危废全生命周期管理系统,2021年全市贮存危险废物0.48万吨,较2016年削减了87.06%,不断提升生态环境风险防控能力。
改革创新
着力提升治理水平
白马湖是淮安的“母亲湖”,昔日面临着围网密布、船难行、水难闻、人难住的窘况。近年来,我市将白马湖修复与整治作为打通生态价值实现路径的重要试验田。投资超30亿元实施退圩还湖、清水入湖、清淤净湖、生态养湖等工程,沿岸新增湖滨绿化带100多万平方米、生态涵养林8000亩,退养湖面14.15万亩,水质由劣Ⅴ类变成总体稳定在Ⅲ类水标准。
系列措施加快落地,好水好景入城来。如今的白马湖焕然一新,一湖碧水映出五彩斑斓、沃野千里。白马湖生态保护成为“江苏样板”,也是我市着力提升生态环境治理水平的生动缩影。
十年来,我市持续深化生态环保领域改革创新,着力构建全域覆盖、全民参与的环境治理格局。在苏北率先达到国家生态市标准,金湖建成首批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盱眙、洪泽创成首批省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区,“钵池山公园生物多样性培育工程”入选联合国COP15实践案例。全面打响“运河之都·百里画廊”品牌,优化提升古淮河、大运河、里运河等滨水空间,实施重要湿地修复工程。
精心谋划实施生态环境基础设施补短板项目,形成布局合理、功能完备、运行高效、支撑有力的环境基础体系。加强“云监控”等高科技手段运用,提高科学精准执法水平,非现场执法、夏季监督帮扶做法被生态环境部推广。健全市、县、镇三级执法机构,在全市设置26个镇级执法所,深入推进环保执法与刑事司法有效衔接。深化环评“放管服”改革,全省率先以环保政策口袋书的形式制定《生态环境管控单元与项目准入指南》,推进排污许可全覆盖和“一证式”管理,持续优化环评审批服务。全省率先制定环保示范性企事业单位评定办法,实行“绿蓝黄红黑”五色等级信用分级管理,《环境准入红绿灯制度》获评省十佳生态环境保护改革创新案例。
“青山奇,绿水妙,淮安人,须记牢。守环法,知环保,爱环境,行动早……”淮安打造“环保三字经”宣传品牌,被省委宣传部评为全省优秀基层理论宣讲文艺作品一等奖,作品全网点击量达500万人次。朗朗上口的“环保三字经”响遍学校、社区和企业,成为淮安人的口头禅,也让绿色发展理念和绿色生活方式成为全民共识。
减污降碳
着力助推绿色发展
淮安国峰清源生物项目获评全省“绿岛”典型案例,淮安环保集中喷涂中心项目切实解决汽修喷涂行业污染治理难题,庆鼎精密电子荣获工信部“绿色工厂”和省生态环境厅“企业绿色发展领跑者”称号……十年来,我市加快绿色转型发展步伐,大力实施减污降碳,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努力将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
建立能源消费总量和强度“双控”机制,持续推动落后产能淘汰,完成60万吨水泥、120万米印染、10万吨钢加工等低端低效产能化解。获批新能源示范市和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示范市。坚持产业高端化、特色化、规模化、绿色化发展方向,“333”主导产业体系加速构建,电子信息、食品等含绿量高的产业产值均突破千亿元大关。精心实施全域旅游战略,助推生态绿色转型、城乡融合发展。积极探索生态安全缓冲区建设,科学布局一批“绿岛”。深入推进全市化工行业整治提升,关闭化工企业140家,占比超过50%。强化“两高”项目管控,完成709家“散乱污”企业的关停、搬迁或升级改造工作。加快构建绿色制造体系,淮安经济技术开发区跻身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和国家循环化改造示范试点园区。
在全市人民的共同努力下,十年来,淮安综合实力加速提升,经济总量相继迈过3个千亿台阶、是10年前的2.35倍,由2012年全国第80名上升到2021年第59名,2021年人均GDP迈上1万美元台阶,形成了环境保护与经济社会和谐共生、相融互促的良好局面,人民群众的生态环境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明显提升。在1.01万平方公里的江淮大地上,勤劳智慧的淮安人民绘就了一幅美丽淮安新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