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十年,淮阴区民生领域花繁果硕,民生福祉持续改善。
这十年,淮阴区民生工作亮点纷呈,民生实事暖人心田。
党的十八大以来,淮阴区深入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聚焦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期盼,坚持把为人民谋幸福作为根本使命,做到资源优先向民生领域倾斜、决策优先考虑民生需求、财政优先保障民生投入,组织实施了一批重大民生工程,解决了一批重点民生问题,办成了一批重要民生实事,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从“住有所居”到“幸福宜居”
近年来,淮阴区全面贯彻落实省、市农房改善工作部署,科学谋划,系统推进,村居基础设施、公共服务配套日益完善,农民群众幸福感、获得感显著提升。
在淮阴区三树镇联盟村旺梨园社区,一排排粉墙黛瓦的民居十分漂亮,居民万水英正在家中编织渔网,渔网编织已成为当地村民增收的特色产业之一。作为新型农村社区,旺梨园社区让村民们在享受与城市同样高质量生活的同时,还可以重拾乡愁记忆,并从社区周边规划的产业中获益。因身体残疾导致生活困难的万水英,正是在民政部门的帮助下,住上该项目一期的慈善安居房。
三年来,累计投入33亿元,实施农房改善项目41个,改善群众住房条件7647户,淮阴区农房改善工作成果丰硕、成效显著——旺梨园社区、高堰社区、树瑞家园等被列入省级示范创建项目,胡庄社区、娘庄社区等4个项目获评市级示范项目,刘河社区、蒋桥社区等5个项目创成省级特色田园乡村项目,旺梨园社区获省人居环境范例奖……
建于2000年的幸福新苑小区是淮阴区建得较早的商品住宅,20多年过去,小区基础设施老化,管道失修、车位紧张等难点、痛点问题严重影响居民生活质量。
“下水道经常堵,有时候一天能堵两三次,群众生活不便,我们也很头疼,每次都要请专业人士来疏通。”谈到幸福新苑小区过去存在的问题,物业负责人华建平至今依旧难忘,“还有小区车位太少了,到处停的都是车子,假如发生火灾,消防车根本没法进来。”
幸福新苑小区的这些问题,在今年老旧小区改造中得到有效解决。“房顶换瓦、重做防水、内外墙出新,门禁改造,三网入地,雨污分流,建设生态停车位,设置电动自行车充电桩……”幸福新苑改造工程项目经理侯毓列举小区改造项目,“20年内,小区的配套设施不会再有问题。”
2016年以来,淮阴区住建局对全区105个小区进行整治改造,其中东昇花园、德汇公馆、城中花园、通胜花园被省住建厅评定为省级宜居示范项目,黄河花园8地块、星光苑、盐河花园、建邺小区等8个项目创成市级宜居示范居住区。
从“学有所教”到“老有所养”
2021年,淮高镇大福村将几间废弃厂房改造一新,结合老村部、卫生室,引入禾康养老专业机构,按照“村党总支管理+第三方专业机构”模式,打造一个2000平方米的集居家、休闲、就医、养老于一体的“幸福院”,每天可同时为50多名老人提供服务,老人在这里花3元钱就能吃上一顿三菜一汤的正餐。“‘幸福院’真正让我们大福村的老人老有所养、老有所依、老有所乐、老有所安。”86岁的老党员刘国民负责管理“幸福院”的老年活动室,这项工作不仅让他发挥了余热,也提升了他的幸福感和满足感。
十年间,全区建成街道综合养老服务中心2个、全区失能(失智)特困人员集中供养中心1个、街道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4个、城乡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站)262个,累计为3.5万余名老年人提供多样化的居家上门服务,初步形成“15分钟养老服务圈”。养老机构共31家,拥有养老床位4004张,其中护理型床位2963张,占养老机构床位总数的74%。建立“互联网+养老”线上线下服务机制,累计服务老年人30余万人次,构建“老有所养、老有所依”的养老服务体系。
“一老一小”,一头连着“夕阳”、一头连着“朝阳”,淮阴区聚焦“一老一小”两个重点群体的服务保障,真正把服务做到群众“家门口”和“心坎上”。
投入13亿元新建8所学校,新增学位近8000个;创成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工作典型试点区,获批全国群众体育先进单位;与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共建省内首家教育综合改革实验区,依托最顶尖的国内教育智库,全域推进教育融合发展……近年来,淮阴区以重塑淮阴教体辉煌为主题,以高质量发展为主线,创新开展新时代淮阴区教育振兴“十大领航工程”和“三年行动计划”,坚定落实“双减”政策,坚持推进教育综合改革,教体事业发展呈现爬坡过坎、逆势突进的强劲态势。
该区持续深化“教育综合改革实验区”建设,大力推行教育综合改革“4+4”项目,遴选确立淮州中学等19所涵盖城乡的各级各类学校作为教改项目实验学校,通过个人申报、微课和演讲视频比选的方式确定62位教干教师为“名师名校长”项目培养人选,全域提升教育教学整体水平。
作为全市“双减”工作试点区,淮阴区开展“六新工程”建设,即分步培养区级“新名师”100名、“新名校”10所、“新名校长”10名,选树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新学生”1000名,推出具有示范引领作用的“新课堂”100节,在所有学校培育一批懂教育善教育的“新家长”。
此外,该区坚持政策性减负与本土化减负相结合、制度化减负与法治化减负相结合、内涵性减负与科学化减负相结合、条件性减负与自觉性减负相结合、主导性减负和主体性减负相结合“五项原则”,在“减负提质”主题统领下,开展全国基础教育综合改革实验区、全省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区、全市“双减”工作示范区“三区创建”。
从“劳有所得”到“病有所医”
“上了岁数的人经常会身体不舒服,要么到药房买点药吃,要么往大医院跑,老人行动不方便,而且人多排起队来就要半天,等看上病都要到下午了。”家住益兴名人湾小区的刘奶奶说,“现在,每周都有‘布衣天使’来小区,身体不舒服的话,在家门口就能咨询,方便多了!”
刘奶奶口中的“布衣天使”指的是该区在全省率先成立的家庭医生服务团队。团队坚持以健康管理和综合服务为导向,本着“签约一人、履约一人、做实一人”原则,逐个小区签约,通过健康积分、居民赋能等方式,调动签约居民自我健康管理积极性,逐户提供贯穿全生命周期的健康管理服务,2012年此举开创闻名全国的家庭医生“淮阴模式”。
为深入推进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淮阴区全面推广首诊式签约、个性化签约,推出家庭智能型签约服务包,在全省率先开展预约服务和家庭病床服务试点工作,并积极引入商业保险,拓宽签约服务筹资渠道,创新开展商业保险支持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试点工作。2021年,该区再次获评“江苏省家庭医生服务创新单位”,重点人群家庭医生签约率达71.2%。
“让更多的常见病、多发病在社区医院得以解决,相较于大医院,社区医院能给群众省下不少费用,所以我把社区医院定义成‘老百姓家门口的医院’。”第一批创成江苏省社区医院的淮阴区王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任、副主任医师姚士祥说。为了让老百姓在家门口看得上病、看得好病,2018年淮阴区在全省率先启动社区医院建设试点,2020年创成江苏省首批社区医院建设示范区。
目前,淮阴区已建成10家社区医院,新增万元以上设备600余台(套),在全省率先普及基层卫生院DR、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和彩超,22个基层医疗单位配备CT、3家中心卫生院配置核磁共振,实现“九成人看病不出区,八成人首诊在基层,六成人住院在乡镇”。
“招聘年龄有限制吗?”“有电工证,大专在读可以吗?”“招叉车司机吗?”“有文员之类的岗位吗?”……日前,在企业“不见面”线上招聘平台,网友积极参与互动,求职热情高涨。
就业是民生之本,事关千家万户、事关经济大势。近年来,淮阴区人社局通过“云端”招聘,实景化展示企业现状、用工需求、薪酬待遇等,打破传统线下招聘地域和时间的限制,实现线上发布、线上咨询、线上洽谈的供需精准对接,有效化解就业难、招工难等问题。今年以来,该局共开展各类招聘活动70场,参会企业873家(次),发布岗位信息35868条(次),发送岗位推介短信20万余条。截至今年9月,该区已为1660户企业发放稳岗补贴1173.25万元,惠及职工28661人,为7家用人单位办理阶段性缓缴社会保险费手续,为辖区内846位创业者推荐申请富民创业担保贷款1.37亿元,为57位创业者发放贷款贴息52.04万元,为92人次创业者发放创业补贴46.19万元,充分保障就业形势稳中向好,让老百姓的日子过得踏实。
■融媒体记者 张 祥 左文东
通 讯 员 淮 轩 蒋佳佳 杨 彪 姚 倩
祁 正 王 瑞/文
通 讯 员 刘须连 姚文忠 杨洪雷/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