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7版:专版

文字

十年奋发图强,城乡园融合提速;十年砥砺前行,产城人协同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淮阴区紧紧抓住一系列重大发展机遇,勇立潮头、勇毅前行,淮阴儿女迸发出前所未有的智慧和力量,让家园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一幅实力淮阴、活力淮阴、生态淮阴、幸福淮阴的美好画卷徐徐展开,激励全区干群充满信心,奔向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的未来。

招大引强 集聚发展动能

回顾十年发展历程,淮阴区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始终把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作为经济发展的“头版头条”,全力以赴招项目、强服务、优环境,先后引进了中天钢铁精品钢帘线、富强新材料一期、京华智能科技、骏盛新能源、三羊科技未来城、国际精密模具产业园、华章·大角牧风等一批重特大产业项目落户淮阴,为全区经济社会蓬勃发展注入“源头活水”。

坚持招大引强,厚积发展动能。9月16日,2022年淮阴区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百日大会战”·卫岗三产融合项目开工仪式顺利举行,此外还有12个项目符合开工条件,涵盖一二三产多个领域,发展前景好、专业程度高、市场竞争力强,为淮阴区经济发展再添强劲动力。近年来,淮阴区紧扣争创“全国百强区、全国百强高新区”目标,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依托淮商会、淮台论坛、宁淮对接等交流载体,积极用好苏商大会、华商大会等招商平台,创新运用“云招商”“一线签”和招商流动红旗等推进机制,持续掀起招商引资热潮。总投资202亿元的中天钢铁精品钢帘线、50亿元的京华智能科技、32.7亿元的卫岗三产融合、22亿元的华章·大角牧风等一批龙头型、旗舰型、基地型项目相继落户,其中中天钢铁精品钢帘线是全市首个投资超200亿元的重特大产业项目,从签约到完成征迁、“五证联发”、正式开工仅用时100天,成为全市抢抓快上重特大产业项目的标杆和典范。据统计,今年以来,该区亿元以上项目新招引59个、新开工32个、新竣工14个,计划总投资约481.04亿元,总量为全市最高。

坚持改革创新,提升招引效能。为进一步推动招商引资工作提质增效,淮阴区聚焦体制机制改革,结合区情实际,频出高招,打好招商“组合拳”。一是做好顶层设计,进一步完善《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十项机制》《精准招商工作管理办法》等制度性文件,创新编印《产业链招商口袋书》,围绕绿色食品、新型装备制造、新一代信息技术三大主导产业,对全区上下游企业进行延伸汇总,形成名录,精准开展“点穴式”招商,进行强链、补链。每周编发《招商简报》,创新开辟其他县区动态栏目,学习兄弟县区先进经验,提升招商水平。二是坚持集团作战,创新组建“1+3+N”招商队伍。“1”即成立淮安高新区招商发展有限公司,从全区抽调精干力量,建立一支懂政策、会谈判、高效率的专职招商工作团队;“3”为三大产业招商组团,由淮安国家高新区、淮安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和淮安现代商贸流通管理服务中心联合相关镇街分别组建一二三产业招商组团,开展集群招商;“N”即多个招商小分队,各镇街、部门等自行成立或联合成立招商队伍。三是精准制定招商目标,深入研究最新产业动态,瞄准世界500强、产业链头部企业,通过“云视频”“云会商”“云洽谈”等方式和企业、企业家“隔空互动”,灵活开展招商,确保所有在谈项目盯得紧、跟得住、有进展。深化产业链招商思维,围绕打造特色鲜明的产业集群目标,紧盯新型装备制造、新一代信息技术、绿色食品三大主导产业,把产业发展的方向研究准、研究透,把真正能够在产业链、创新链、价值链上补链延链强链的项目引进来。

坚持优化环境,挖掘制度潜能。营造良好的营商环境是一项打基础、利长远、增后劲的工作。淮阴区树牢“项目为王、环境是金”工作导向,坚持疫情防控和项目招引、审批服务同时抓、齐推进,打造全区高质量发展和优化营商环境的“新引擎”。重点实施“优化营商环境十件实事”,推出“开门接电”“拿地即开工”等举措,为企业节约时间、节约成本,大大压减了项目建设周期。聚焦审批服务流程更简、办事更快、服务更优,实行项目引进、落地审查、问题会办、督查督办“四张清单”,对新招引的项目进行全程监管、靶向监督。探索开展“包容免罚”审慎监管工作,着力构建“服务重于监督,教育先于处罚”工作格局,让企业安心发展。今年以来,共为18个重大项目及时核发施工许可证,实行“五证联发”,实现“拿地即开工”,数量居于全市前列;共完成新设企业数3060户,均在0.5个工作日内办结。“开办企业”“办理工程建设项目审批”两项评价指标均位居全市前列。

搭台筑巢 产业发展实力攀升

十年栉风沐雨,十年砥砺前行。党的十八大以来,淮阴区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结合省市要求和区情实际,依托淮安国家高新区、淮安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和淮安现代商贸流通管理服务中心三大优质平台,聚焦绿色食品、新一代信息技术、新型装备制造三大主导产业,大力集聚产业项目、引领产业升级,走出了一条富有淮阴特色的高质量发展之路。

淮安国家高新区位于淮阴区境内,前身是江苏淮阴经济开发区,2001年开始建设,2012年经省政府批准更名为江苏省淮安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实现了从经开区到高新区的华丽转身,填补了淮安没有省级以上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空白。2017年2月13日,国务院正式批复淮安高新区升格为国家级高新区,一代代创业者无私奉献、执着奋斗、积极工作,换来了这块沉甸甸的国字号招牌,淮阴园区发展取得了里程碑式的突破。

2017年以来,淮安国家高新区工业总产值从120亿元增长到210亿元,建成江淮科技园等一批科创载体,创成省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示范基地、省知识产权示范园区。园区“九通一平”面积新增3.5平方公里,扎实开展低效用地清理整治,盘活用地2000余亩。创新“一区五园多基地”发展模式,优化“1+5”特色园区同步发展格局。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推进,创新打造“红领矩阵”党建特色项目,得到上级领导的充分肯定。

2022年2月13日,在淮安国家高新区正式成立的五年后,淮阴区顺时而动、乘势而上、再攀新峰,召开创建“全国百强高新区”暨全区高质量发展大会,号召全区上下抢抓机遇、对标找差、苦干实干,紧盯“全国百强区、全国百强高新区”目标,推动淮安国家高新区各项事业向更高层次迈进。“要以项目建设为抓手,以科技创新为支撑,以深化改革为动力,实现全区经济实力、城乡面貌、环境质量、民生水平、治理效能明显提升,实现高新区发展成效、贡献份额、实力位次全面提升。”淮阴区委书记王建军在会上要求。

时值金秋,位于淮阴区马头镇的淮安国家农业科技园·花趣园内,近300种各色鲜花竞相开放、争奇斗艳。有经典的三角梅匠人盆景,也有高达四五米花开满树的大型桩景,还有五彩缤纷、热情似火的热带花树,引得游人啧啧称奇,纷纷驻足打卡合影。

“听说花趣园开放了,趁十一假期带小朋友来看看,想不到在家门口也能看到这么多种类的鲜花,真是大开眼界!”游客李女士说。

淮阴区是传统的农业大区,农业资源丰富、农业基础扎实、农业潜力巨大。2013年9月,经科技部批准,江苏淮安国家农业科技园区正式成立,成为全国第五批46个国家级农业科技园区之一。近年来,淮阴区紧盯“打造淮安农业现代化区域性发展平台”总目标,锚定建设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区、“四化”同步先行区、农村改革创新试验区和城乡统筹样板区发展定位,推动农科园建设工作不断取得新突破,为“十四五”开局起步提供了坚强基础。

近年来,淮安农科园累计与省内外22所科研院校建立产学研合作关系,建成市级以上科技创新平台15个,获批国家高新技术企业3家、科技型中小企业11家。引进长江学者1名、省双创团队2个、“淮上英才计划”入选对象8名、科技副总6名等,获批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6家。区域现代农业与环境保护协同创新中心获得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认定,成功获批农业农村部淮河下游种业创新重点实验室,园区国家级平台取得重大突破。与省农科院合作成立非转基因抗除草剂作物产业研究院,江淮农业产业研究院建设有序推进。

走进淮阴区“电子商务一条街”,淮安电商创业大厦巍然耸立。这是淮阴区深耕电子商务领域,推动“互联网+”在淮阴落地生根的成果之一。

淮安电商创业大厦由淮安现代商贸流通管理服务中心下属公司投资运营,是市委市政府及淮阴区委区政府重点培育的电商创业孵化基地。自2015年10月投入运营以来,累计孵化企业220家、孵化成功153家,孵化成功率达69%。目前,在孵企业67家,入驻率在95%以上,年营业额约5亿元,纳税1000万元,直接带动就业300余人、间接带动就业近千人。先后获得“市级创业示范基地”“淮安市首批电子商务示范基地(园区)”“淮安市级服务业集聚区”“淮安市级巾帼电商服务基地单位”“江苏省创业孵化示范基地”等荣誉称号。

近年来,淮安现代商贸流通管理服务中心瞄准新型产业形态,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聚焦“高端商贸、现代物流、特色文旅、养老养生、电子商务”五大主导产业,凝心聚力加快发展,强力推动淮阴经济建设迈上新台阶。今年以来,完成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3亿元,完成服务业高技术产业投资2000万元,完成技术合同成交额1900万元。认真落实对中小微企业的各项扶持政策,为中小企业争取信贷、融资、税费、房租等政策支持,帮助其渡过难关、稳健运营。目前,累计为辖区85家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共计减免租金约50万元。主动对接汽车4S店、现代物流园、义乌商贸城等辖区企业,在统筹做好疫情防控的同时,帮助和指导相关企业做好外来供保车辆的引导、物货接驳等工作,着力保持市场主体平稳运营。

固本培元 党旗飘扬风帆劲

党的十八大以来,淮阴区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充分发挥党建引领作用,织密建强党的组织体系,夯实筑牢党在基层的执政根基,以高质量党建工作推动全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十年来,淮阴区始终把党建引领作为谋划推动乡村振兴的“红色引擎”,筑牢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发挥党员干部“主力军”作用,通过对内深挖产业潜力、对外寻求资源整合,加快形成发展要素叠加效应,培育更多创收增长点,为村集体经济发展壮大、群众增收致富拓宽渠道,全力推进乡村振兴迈上新台阶。

创新体制机制。淮阴区深入实施党建引领村集体经济发展“双领双联”行动,在全市率先开展中心村联合党委工作。按照地域相邻、资源相融、资源共享、管理优化的原则,突出以大帮小、以强扶弱,在“强村”设立中心村联合党委,充分发挥“强村”带动作用,提振“弱村”发展信心,达到“1+1>2”的叠加效应。今年以来,共创建产业品牌16个,共建国企联村项目26个,实施强带弱产业32个,带动120余个村增加收入850余万元。

强化人才培育。乡村振兴要取得长足发展,人才是关键。淮阴区把人才作为振兴家乡的“法宝”,率先出台乡村振兴人才党支部发展十条,吸引能人大户等586人进入重点人才库,招引高家堰千亩紫甘蓝等项目84个。构建村干部发展村集体经济利益联结机制,村“两委”最高可获50万元的增收奖,村干部发展动力显著增强。

建强产业联盟。该区积极推动中草药、果蔬、菌菇等产业联盟发展进程,鼓励各村跨镇跨村组建藕虾共养、优质稻米、食用菌、辣椒等10个农业产业党建联盟,推动产业相近村在产销等方面实现资源共享、抱团发展,发展壮大产业集群。设立不少于200万元的产业党建联盟引导资金,鼓励产业党建联盟与电商企业合作,推广“农业+电商”模式,带动特色产业发展。

如何激活基层治理的“神经末梢”,让治理成果惠及每一位居民,是基层党委和政府的长久课题。淮阴区坚持党建引领不动摇,持续做好基层“三整合”改革“后半篇文章”,不断实现党建引领更坚强、审批服务更高效、综合执法更规范、基层治理更有力、指挥调度更有序总目标,深入推动基层治理改出动力、改出活力、提升能力。

打好阵地建设“主动仗”。村级党群服务中心是基层党组织发挥政治功能和组织功能的关键阵地,也是集优化治理、凝聚力量、集成服务于一体的重要载体。近年来,淮阴区深入开展村级党群服务中心“磐石行动”,推进村干部“坐班+值班”和全科代办制度,将21项专项服务事项纳入便民服务,每月在党群服务中心开展不少于一次的志愿服务活动,每村都制定党建惠民清单,每个村党组织每年办成2件以上为民实事。

练就网格治理“主力军”。网格是基层治理的最小单元,它直接和老百姓的生活产生关联,是打通基层社会治理“最后一米”的关键制度支撑。淮阴区聚焦精细精致品质追求,将全区737个综合网格进一步划分为3444个微网格,着力打造“精微网格”服务队。创新打造“淮蜂小哥驿站”“红领小区驿站”等网格工作品牌,广泛吸纳外卖骑手、小区志愿者、退休“五老”人员参加网格服务,做到“服务零距离、惠民百分百”,用家门口的红色“微阵地”撬动基层“大治理”,不断增强群众的获得感、安全感、幸福感,推动全区社会治理现代化建设向纵深迈进。

打造红色物业“真管家”。近年来,淮阴区不断推动社会治理重心向基层下移,强化党对物业管理服务工作的领导,完善党建引领小区治理新模式,聚力打造红色物业。王家营街道五洲龙湾小区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在街道党工委的指导下,大兴物业党支部成立中共淮安市大兴物业管理有限公司五洲龙湾小区支部委员会,充分发挥党支部在小区建设、基层治理、居民自治中的领导作用,有效化解了长期以来“居民要求环境最优化、物业追求成本最小化”的矛盾,为这一创新模式在全区广泛铺开起到模范带头作用,有效推动红色社区自治在淮阴区生根发芽,结出让群众安心、舒心的累累硕果。今年以来,东昇花园、五洲龙湾、文华名邸、幸福城小区3—5期4个小区创成省、市级红色物业示范点。

非公企业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事实证明,党建工作做实了就是生产力、做细了就是凝聚力、做强了就是竞争力。近年来,淮阴区着力打造党建引领高新区产业发展“红领矩阵”,通过政企联合、企企融合的方式,切实发挥党组织和党员在引领企业发展、推动技术创新、助力转型升级等方面作用。

组建党建联盟。构建“1+3”党建制度体系,出台《关于打造党建引领高新区产业发展“红领矩阵”的实施方案》,设立1000万元引导资金,形成覆盖102家重点企业的“领航计划”培育库。构建“1+4”“红领联盟”体系,依托淮安国家高新区4大特色产业集群,借助地缘、业缘优势,成立由23个区直涉企部门和4个领航企业组成的高新区产业党建总联盟,在绿色食品、新能源汽车及零部件等四大产业集群上组建党建子联盟,促进产品相同、模式相近的产业抱团发展、合作共赢。

开展理论学习。各子联盟牵头单位与领航企业共同商定,制订每月学习计划,定期组织联盟成员单位开展学习交流活动,相互分享学习心得和学习方法。通过知识比武、征文竞赛、岗位练兵等方式,将理论知识与安全生产、优质服务、创新发展等相结合,让联盟内党员及时掌握最新的政策理论知识。同时,积极向企业宣讲、传达各类政策,截至目前,各“红领伙伴”单位累计传达上级会议及文件精神230余次,随着联系的不断深化,基本实现企业生产经营、党建工作开展等情况“一口清”。

主动开展服务。淮阴区坚持上下“一盘棋”,致力于打造一流的营商环境,深入落实“企业点题、部门领题、联盟解题、导师督题”服务体系,着力解决企业生产经营中的难点、痛点。淮安国家高新区管委会针对物流企业闭环管理问题,开发出“企业货物运输车辆登记备案系统”小程序,极大提高了货运公司运行效率。系统自上线以来,日均处理来淮货车信息500余条,及时有效落实闭环管理措施。截至目前,全区各“红领伙伴”已帮助区内26家企业解决资金筹集、税收缴纳、劳务用工等问题54件。

宜居宜业 城建交通捷报频传

过去五年,淮阴区共完成356公里农村公路提档升级,改造农桥110座,实施农村公路安全生命防护工程700余公里,不仅打通了淮阴交通路网的“毛细血管”,更将“安全路”“致富路”“景观路”的“最后一公里”铺到了万千群众的家门口。

富强路、田友街改造提升项目就是淮阴区推进农路建设的一个缩影。该项目位于淮阴区渔沟镇境内,南起中原街、北至325省道。项目总投资约891万元,建设规模及内容拟按城市支路建设,长度约1.5公里、宽18米,配套建设雨污管道、交通标志标线、路灯、绿化等附属工程。目前,道路主体建设已完成,配套建设正有序推进。项目完工后,将有力增强周边群众的幸福感。

铺下的是路、连接的是心、通达的是富。建设好、管理好、养护好、运营好农村公路,让农村公路“毛细血管”融入全区干线路网的“大动脉”,“四好农村路”工程承担起了淮阴建设交通强区“先行官”的角色。

今年8月1日,淮阴区10条城乡公交线路正式开通运营,首批投入车辆约140台,标志着淮阴城乡公交事业正式迈入崭新的发展阶段。“我的车已经开了近八年了,如果卖掉也就两三万元钱,政府补贴每位车主五万元左右,给了我们很大实惠。”淮安市顺达公交客运有限公司驾驶员倪金奎说:“这项改造非常人性化,也是为我们这些驾驶员提供了再就业门路,改造后的车辆运行正规、价格实惠,得到了老百姓的认可。”

运营两个多月以来,淮阴城乡公交便民惠民服务方式深入人心。低票价惠民、高质量建设,真正改善城乡居民出行方式、促进城乡要素快速流动、打通城乡融合发展新路径。预计到今年年底,全区建制村通客车率、建成客运站使用率、城乡道路客运车辆公交化比率、绿色车辆比率、城乡公交车辆智能化设施安装比率均达100%。

交通是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主动脉”,为充分发挥交通网络对经济发展的拉动作用,近年来,该区坚定不移实施交通先行战略,着力构建便捷畅通的交通网络,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蹄疾步稳。京沪高速、长深高速公路改扩建高效推进,徐溜“红色驿站”、429省道马头“韩侯故里驿站”获评2021年江苏省普通国省道公路服务设施“公路驿站”,343国道、327省道改造完成。新建改建农村公路17公里、改造农村桥梁6座、实施农村公路安全生命防护工程100公里。结合沿线特色农业、旅游业,积极打造现代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建设“美丽农村路”不少于40公里。

下一步,淮阴区将进一步拓展各级道路的外延,将交通运输与特色经济、乡村旅游、历史人文等深度融合,力争到“十四五”末,畅通对外联系大通道,打造“一大三小”区内循环路,加速融入全市交通枢纽建设大格局。积极开展各类交通通道研究和建设,打造“八横八纵”区域大通道,实现大通道镇(街)全覆盖。持续提高城市道路网格密度,提升道路等级、标准、质量,打造安全快捷、互联互通的城市路网。依托S330、黄河路高架、S429形成区内快速大环线,构建运南、运北、盐淮三个小环线,全面铺就淮阴乡村全面振兴“快车道”。

■融媒体记者 张 祥 左文东

通 讯 员 淮 轩 蒋佳佳 姚 倩 马 啸 李海燕/文

通 讯 员 刘须连 姚文忠 杨洪雷/图

2022-10-16 1 1 淮安日报 content_196574.html 1 3 文字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