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采访组
每到夏季,上海市民的小吃点餐榜,一种美味从不缺席——盱眙龙虾。剥好的虾肉弹嫩爽口,蘸上金黄的汤汁,或麻辣鲜香,或蒜香四溢,令人回味无穷。
淮安,四水穿城、五湖镶嵌,这片“漂浮在水面的沃土”,蕴藏得天独厚的农业资源,滋养层出不穷的美味佳肴。淮安融入长三角,优质农产品已成为“先行官”,但如何将舌尖味道更好地转化为富民产业,依然是一个有待深入探讨的课题。
农业资源的孕育
2021年11月8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宣布,淮安成功入选“世界美食之都”,成为中国第五城,让国内众多饕客为之侧目。
国际荣耀花落淮安,非一鸣惊人,乃实至名归。淮安地处中国南北地理分界线,水域面积占市域面积1/4,绿色生态环境造就了优质丰富的天然食材。淮安是全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和农副产品深加工基地,拥有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120多件,位居全国设区市前列,是名副其实的“鱼米之乡”。
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孕育出百花齐放的淮安美食。盱眙龙虾、洪泽小鱼锅贴、金湖莲藕、涟水捆蹄……在淮安,几乎每个县、区都有自己的特色美食,这种差异甚至可以细分到镇。以淮安区为例,朱桥镇有甲鱼,博里镇有羊肉,平桥镇有豆腐……各个镇地理相邻却美食各异,皆自成一派、底蕴深厚。资源丰富,发展均衡,和江苏经济类似,淮安美食颇有些“散装”的味道,这种“散”体现实力,更蕴藏潜力。
事实上,淮安农业潜力巨大已成为社会各界共识。“农产品的产业链很长,淮安在这方面很有优势,做好了,比金融更赚钱。”上海中锝润浥资产管理有限公司执行董事蔡国彬说。
淮阴师范学院淮安发展研究院教授何伟认为,在上海等中心城市强化产业高端制造、重点打造产业品牌的战略定位下,淮安的食品产业可以参与区域市场分工,承接品牌产品的市场加工,共同构建食品协同创新、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
对接融入的实践
手握绿色钥匙,打开金色之门。
为推进农业深度融入长三角,近年来,淮安不断夯实产业根基,围绕稻米、蔬菜、生猪、家禽、小龙虾、种业6个百亿元级主导产业及休闲农业、食用菌、中药材3个成长型产业,构建完善全产业链,努力成为长三角“菜篮子”“米袋子”。
同时,淮安在全省率先推出整市域、全品类优质农产品品牌“淮味千年”。通过统筹参加江苏名特优农产品(上海)展销会、举办淮安“淮味千年”品牌农产品(南京)展示展销会等,不断提升淮安农产品组团“走出去”能力。截至目前,“淮味千年”品牌授权产品12类、50家企业,建成线下旗舰店30个,授权产品年销售额突破250亿元。
淮安还不断推进农业产业集聚,先后建成淮安淮阴台湾农民创业园、淮安国家农业科技园、洪泽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淮安国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盱眙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国家级两岸现代农业合作试验区等国字号农业园区6个,省级现代农业产业示范园3个,省级现代农(渔)业产业园区10个,市级现代农(渔)业产业园区14个。
涟水县红窑镇的芦笋、淮安区苏嘴镇的西瓜、淮阴区丁集镇的黄瓜……近几年,细心的市民会发现,各县区的农产品已不再“广撒网”,更多着眼“养大鱼”。在“一县一特、一村一品”政策的推动下,全市农业企业发展迅速,截至目前,全市共有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338家,其中国家级农业龙头企业5家、省级农业龙头企业60家、市级农业龙头企业273家。
产业延伸的短板
资源丰厚,发展迅速,淮安农业却不能高枕无忧。(下转A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