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1版:要闻

变动的“苏北”:一个概念的前世今生

■本报采访组

滚滚长江东入海,贯穿江苏分南北。苏北,中国最复杂的区域概念之一,兼具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多重意义。它诞生不久,却影响深远。围绕苏北的划分,莫衷一是,至今争论不休;有关苏北的印象,固化刻板,多和穷困挂钩。

一部苏北演进史,一段淮安兴衰曲。站在聚焦打造“绿色高地、枢纽新城”、全面建设长三角北部现代化中心城市的全新历史起点,我们需要回溯苏北前世,重识苏北今生。

一个晚近的地理名词

“苏北”一词并不遥远。1903年3月12日,一张轮船时刻表上出现“苏北轮船”几个字,这是德国禅臣行轮船公司一艘轮船的名字——可见,那时已经出现了苏北概念。

1912年3月16日的《申报》上,江苏北部作为一个特定的区域出现在《美国大总统塔虎脱君布告中国饥荒情形》一文中:“扬子江流域及江苏北部数处河流,每因江潮泛滥,又值苦雨累月,以致沿江圩堤尽被冲毁,田地都成泽国,播种之谷均已浸没无存。”此时,江苏北部和扬子江流域,都是描述地理特征的两个名词。

真正让“苏北”进入大众视野的,是行政区划。1942年底,中共淮海、盐阜两区党委和军区合并,成立中共苏北区委、苏北军区和苏北行政公署,黄克诚任苏北区党委书记、苏北军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1949年,江苏全境解放以后,以长江为界,分设苏南、苏北两个行政公署和南京直辖市,共三个区域。到1953年,成立了新中国的“江苏省”,这三个部分又合到一起。

“兹任命吕方谦为苏北人民行政公署土地改革委员会委员。”在苏皖边区政府旧址纪念馆,一张周恩来总理于1951年署名颁发的任命通知书,直接说明“苏北”曾作为行政单位存在。该纪念馆资料科科长於剑山表示,苏南、苏北两个行政公署是我国历史上唯一以“苏南”“苏北”命名的行政区划单位,也是现代人对“苏南”和“苏北”概念的源头和基本认知。

一段复杂的历史成因

江苏北部,古已有之,为何到了20世纪,却和苏南区分开?

事实上,苏北的直观定义——江苏长江以北区域,一直广受质疑。民国时代大多数观察家认为,苏北北区和中区之间,即江苏淮河故道南北两地区之间有着明显区别。如王培棠和李长福30年代的著述认为,长江以北的这两个地区截然不同,一个叫苏北,另一个是淮北,前者在经济上文化上接近江南,后者接近安徽和山东。王培棠指出,淮河是稻米产区和小麦产区之间的界河,长江以北、淮河以南的人,同江南居民一样,主要以大米为主食。

地理界定模糊,语言同样难以捉摸。一般说来,江苏南北两地区的人所讲的方言属于完全不同的语族,相互难懂。但1960年的一次江苏方言调查,把江南的南京、江宁、句容、溧水、镇江等地,和苏北的扬州、盐城、阜宁、高邮列入同一个方言区。

多样的文化生活,更突出了苏南、苏北的模糊性。例如,靖江尽管位于长江以北,但那里许多江南风俗盛行,民国时期,妇女流行剪短发、穿旗袍、按江南习俗过春节。

一个界限模糊、定义矛盾的苏北,如何在人们的意识中根深蒂固?学者韩起澜在《苏北人在上海,1850-1980》一书中进行了深刻剖析,认为苏北不是一个客观的地方,而是代表一种对一个特定地区的地理、文化、语言和经济同质性的信念。作者认为,界定苏北还有另一种标准,即穷者为苏北,“一个名叫苏北的地方,只是在江苏北部相对于南部变穷时期才出现的。”

(下转A2版)

2022-08-15 1 1 淮安日报 content_191705.html 1 3 变动的“苏北”:一个概念的前世今生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