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A1版)将生态优先理念、生态文明建设举措充分体现在城乡建设、产业发展、土地利用等专项规划中,实现“多规合一”。压紧压实工作责任,构建高位协调机制。市委、市政府主要负责人亲自研究谋划、部署安排,市委常委会、市政府常务会定期部署推进,推动重点任务落地落实;成立市生态环境保护委员会,形成横向到边、纵向到底、条块联动的生态环境保护“一盘棋”格局。
同时,我市加快推进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精心谋划实施生态环境基础设施补短板项目,形成布局合理、功能完备、运行高效、支撑有力的环境基础体系。加强“云监控”等高科技手段运用,健全市、县、镇三级执法机构,在全市设置26个镇级执法所;不断深化环评“放管服”改革,全省率先以环保政策口袋书的形式制定《生态环境管控单元与项目准入指南》,推进排污许可全覆盖和“一证式”管理,持续优化环评审批服务;全省率先制定环保示范性企事业单位评定办法,实行“绿蓝黄红黑”五色等级信用分级管理。
强力治污,绘生态底色
十年来,我市深入开展污染防治攻坚,加快绿色转型发展步伐,推动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提升,努力将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绘就“美丽淮安”新画卷,谱写“强富美高”壮丽诗篇。
持续打好“三大保卫战”。通过持续推进秋冬季空气质量改善六大行动,实施重点治气工程项目,统筹抓好重点行业深度治理、臭氧污染防治、柴油货车整治和扬尘综合管控等,促进区域空气质量持续改善;针对水质问题,实施生态碧水三年行动,统筹推进退养(圩)还湖、渔民上岸、区域防洪、生态修复等重点工程,累计投入90亿元完成城市建成区51条黑臭水体整治,全面完成100条样本河道建设,国省考核断面水质全面提升,地表水、大运河淮安段水质显著提升;开展重点监管企业、园区周边土壤和地下水监测,动态调整土壤污染防治重点监管单位名录,污染地块、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实现“两个百分百”,形成重点行业、企业用地土壤污染状况“全市一张图”和“一企一档”成果集成,农用地和建设用地土壤环境安全得到巩固提升。
调优能源体系、调绿产业结构、调整企业布局,加快绿色转型发展步伐。在具体实践中,我市通过建立能源消费总量和强度“双控”机制,持续推动落后产能淘汰。同时,坚持产业高端化、特色化、规模化、绿色化发展方向,精心实施全域旅游战略,助推生态绿色转型、城乡融合发展。此外,我市积极探索生态安全缓冲区建设,科学布局一批“绿岛”,深入推进全市化工整治提升,化工园区压减至1个,关闭化工企业140家,占比超过50%;强化“两高”项目管控,完成709家“散乱污”企业的关停、搬迁或升级改造工作;加快构建绿色制造体系,淮安经济技术开发区跻身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和国家循环化改造示范试点园区。
仰首观蓝天,俯身掬碧水,绿色淮安日益散发出独特的生态魅力。我市将继续抓好生态保护修复的长远之计、环境治理提升的长效之举、绿色低碳发展的长久之策、生态价值实现的长治之制,着力打造独具江淮水韵魅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生态样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