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2版:要闻

上接A1版

(上接A1版)

走进管仲镇,管鲍分金的元素随处可见,或是村里的小品,或是街上的分金亭,或是以其命名的道路。其中,尤以位于分金街和桃李街交会处的分金亭最有特色。新四军第四师师长彭雪枫曾带领抗日官兵经过分金亭,听完当地群众讲述管鲍分金的故事后,当即留诗一首:五略贯诸侯,英名万古留。分金遗迹在,精神足千秋。

如今,古色古香的巍巍亭阁设立在街心。青年时代的管仲、鲍叔牙手捧黄金塑像分列亭阁两侧,让人想起2600多年前行贾分金的动人一幕;分列亭阁南北的老年戴冠公侯像,让人联想到,正是高尚人品成就了其成功的人生,也令管鲍之交成为千古美谈。

管仲惜金

打开地图可以看到,管仲镇地处“龙虾之都”盱眙县西部,北靠洪泽湖,南临淮河,境内有洪泽湖、陡湖,“两湖”的良好生态正是“山水盱眙”中“水”篇章的典型代表。

驾车行驶在镇内道路上,路旁稻田中白鹭低旋、蝉鸣悦耳,连片的池塘和稻田构成一幅美丽的乡村田园画。微风拂过稻田,泛起一片绿浪涟漪,在蓝天下彰显出夏日的蓬勃生机。

管仲镇党委书记刘仁柱告诉记者,近年来,管仲镇不断深化“金”的含义,一方面擦亮绿色城镇“衣领子”,另一方面激发产业振兴“钱袋子”,坚定不移走“生态绿镇”发展之路。

呵护“绿矿”,生态富矿披锦绣。在金斗湖生态农旅示范区,记者看到万亩荷花铺满整个湖面,鸟儿在此觅食嬉戏,舟行其中时有鱼儿跃出水面,这里也是盱眙县最大的湿地自然保护区。该镇农村工作局局长朱永锐告诉记者,作为管仲镇的生态富矿,近年来,当地通过退圩还湖、周边村庄环境整治,对陡湖的生态进行了修复。目前,湖中除了有鱼虾鳖蟹外,还有螺蛳、河蚌、菱角、藕、芡实、白鹭和野鸭等各种水生动植物,种类众多。

呵护“乡愁”,水美乡村入画来。来到梁巷村,记者看到一座座青砖黛瓦的农房改善的住房错落有致,一面面公益彩绘墙彰显厚重历史文化。该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张鹤平介绍,梁巷村境内有18个水塘,通过硬件投入、日常运维、考核评优等方式,已打造成为省级水美村庄、人居示范村。目前,梁巷村拥有2个污水处理厂、10座垃圾分类亭,聘用了9位保洁员分片区对全村环境开展运维保护,同时发动群众参与,对保护环境突出的文明户、示范户进行表彰,全村正合力描绘“宜居、宜游、宜业”的特色田园乡村。

目前,管仲镇已实施全域化农村道路修建及提档升级工程,黑色化率居全县第一;在全县率先高质量通过农房改善省级验收,获评集镇综合整治市级示范镇。通过积极开展土地流转、农田整治工作,全镇生态虾稻、螃蟹等水产养殖突破10万亩,荣获江苏省“味稻小镇”称号。

管仲多金

惜“金”才能生“金”、更能多“金”。良好的生态环境,也正在撑鼓管仲镇乡村振兴的“钱袋子”。

金斗湖出斗金。刘仁柱告诉记者,当前,管仲镇正围绕洪泽湖、陡湖做足“两湖”生态发展文章。以老兴隆片为生态文旅发展核心,实施“金斗湖生态农旅示范区”建设,从环湖区域土地综合整治着手,建设“盱眙龙虾一号”产学研融合区,培育“金陡湖龙虾”“洪泽湖大闸蟹”等本土农特品牌;从退圩还湖着手,打造“万亩荷花万亩藕、万亩菱角万棵柳”的生态观光区;从陡湖农特产品展销、垂钓中心等项目着手,打造“三产”融合集聚区,深挖资源潜力,以生态振兴推动富民增收。

生态虾鼓口袋。盱眙县贡虾行稻虾共作家庭农场负责人姬生为记者算了一笔账:管仲镇境内水多、水好,无污染,龙虾品质高,采用“虾稻共生”模式,龙虾价格比市场价平均高出10%~15%。今年,姬生还开辟了10亩试验田,探索“一稻三虾”的养殖模式,预计产值在每亩1万元以上。

香菇棒撬发展。优良的生态也激发了当地在高效农业方面的探索。在盱眙翠祥食用菌种植家庭农场,12万个香菇棒整齐地排放在展架上。“香菇适宜生长在气温5℃至25℃的环境中,空气湿度85%较为适宜,同时对水质要求高,要达到饮用水标准,管仲的生态非常适合香菇的培育。”农场负责人杨兆祥介绍,小小香菇每年可以为农场带来120万元左右的经济效益,带动当地村民20余人就业。

2022-08-06 1 1 淮安日报 content_191152.html 1 3 上接A1版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