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胥广福
在英语词汇中,“CHINA”语义双关:既是“中国”的译名,又指代“中国陶瓷”。中国陶瓷不但拥有广泛的使用价值,其造型、纹饰、款识等还蕴含民族审美、民俗文化和悠久历史等。
自唐末五代“南白北青”制瓷系统诞生,南方白瓷及其他素面瓷器,为瓷刻艺术提供了驰骋的天地。在淮安,就有这样的瓷刻世家,他们筚路蓝缕,踵事增华,让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焕发异彩——青年瓷刻家季晶晶的脱颖而出,标志着淮安“季氏瓷刻”又绽新葩。
瓷刻,通过锤击刀凿、施墨赋彩、塑造形象、营造意境等,既保持瓷器表面晶莹光洁,又能产生书画或摄影的效果。瓷刻作品挂在墙上、陈列案头或置于博古架,观有笔墨,触有手感。因材质原因,较之宣纸书画,瓷刻作品更宜收藏。瓷刻历经构思拟稿、绘制草图、雕刻着色等复杂工序,既要有出色技艺,更要有“绣花”功夫,因而又被喻为瓷器上“刺绣”或陶瓷“锦绣”。
行政管理专业毕业、从事经济工作的季晶晶为何钟爱瓷刻?这得从“季氏瓷刻”说起。
季晶晶传承瓷刻技艺已属第四代。往上追溯,祖父钟爱古玩收藏,将帽筒、茶壶和瓷盘当作“传家宝”。季晶晶的父亲季云华幼承庭训,不但痴迷书画,还对瓷器情有独钟。季晶晶的二叔公擅长瓷刻与书画,父亲季云华得其亲授,从此专注瓷刻,成绩斐然,不但作品多次入展获奖,还与好友胡彬合著出版《淮安历代名人图传》。作为全市首批“江苏省工艺美术大师”获得者,季云华现为淮安市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
晶晶自幼就在父亲“叮叮当当”的敲击声中长大,所见皆是钨钢刀具、藤(竹)柄铁锤、瓷器、笔墨纸砚等。晶晶中考时期,时为医院机械维修工程师的季云华,把“战场”从家中转移到单位,八小时之外醉心瓷刻创作。
自小耳濡目染,晶晶不时为正在创作瓷刻作品的父亲打下手。但因学业紧张,只能把一试身手的夙愿藏在心底。考入南京一所大学后,她在专业之外,选修美学、民俗学等课程,还把练习书画当作“日课”。父亲经常到省会城市参展,晶晶相随,琳琅满目、异彩纷呈的非遗作品让她大开眼界。江苏省博物馆举办“全省工艺美术大师作品展”期间,观众纷至沓来,在父亲的鼓励下,晶晶客串义务讲解员,介绍瓷刻如数家珍,谈及其他非遗精品,也有板有眼。
季云华经常组织非遗传人深入校园、社区,推广包括瓷刻在内的非遗文化。精美的瓷刻一经展示,便有“粉丝”铁心拜师。为师者倾囊相授,弟子们却渐次告退,这让他忧心忡忡。
晶晶毕业后顺利入职,工作得心应手,后来结婚生子,但她难以割舍对瓷刻的挚爱。
早在2008年,在父亲的指导下,晶晶开始创作。她取材《牧童放牛》,融合国画笔墨晕染、构图空灵与西方绘画善用点线面的特点,勾勒轮廓、浅绘雏形。接着,她一手握钨钢刀具,一手持藤柄铁锤,依据线条纹路,由点到线、由线成面……持续敲击,全神贯注。根据物象远近、虚实和质感等,经过錾刻、凿镌和刻划,她赋予凿痕疏密、粗细和深浅变化。雕刻完毕,填墨着色,抛光打蜡。“处女作”兼具金石韵味与水墨妙趣,当年入选奥运会系列活动“中国农民艺术展”。
初战告捷,信心大增。后来,她用两年时间,创作西游题材系列瓷刻作品。2014年9月,《西游系列》《京剧脸谱》获“首届中国·徐州民间工艺博览会”紫薇花奖;2017年10月,《西游系列》又在“大美民间——淮安市第四届工艺美术精品展”上荣获首届淮安民间工艺奖。
2019年7月,季云华父女成为淮安市文化“名师带徒”行动结对师徒。如果说之前晶晶向父亲讨教是自发行为,那么,为期三年的“名师带徒”行动则让他们在瓷刻传承上有了仪式感、使命感和紧迫感。
季云华常教导女儿:“学艺首先要学会做人。要做好人,做一个有文化有情怀的人。”同时,他在日常创作中悉心传授瓷刻“秘诀”:“从事瓷刻创作,一定要有信心、细心、耐心、决心和恒心,缺一不可。”
父亲耳提面命、循循善诱,让晶晶对瓷刻艺术更为倾心、更加执着。在她看来,铁笔纵横,意匠经营,瓷刻方寸之地能够展现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她的瓷刻作品善于汲取民间美术养分,如《周恩来》有剪纸的简洁,《京剧脸谱》有戏曲的趣味,《民族风情》有刺绣的效果。她也尝试写意国画手法,比如让花卉禽鸟等入“刻”,笔墨酣畅,造型生动,追求“文人画”笔简意丰的拙趣。她还用卡通形象表现童真,夸张变形却不失特性,解颐之余能唤起烂漫童心。当然,最令人心折的还是她创作的肖像系列瓷刻作品。她以人物形象为审美主体,塑造了一个个感人形象,寄托对生活、对社会、对人生的思索,表达感恩时代、弘扬正气、“艺”以载道的情感。她接连为袁隆平、钟南山、南仁东、张桂梅等时代楷模“造像”。她借鉴西方画重视写实的审美倾向,创作秉持“三个加强”:加强造型的准确性,追求真实感与生动美;加强色彩的丰富性,追求层次感与和谐美;加强审美的多重性,追求时代感与意境美。深度挖掘,表现对象背后的故事,辅以瓷刻技法的巧妙手段,真切再现理想人格的普遍价值,营造感染人、鼓舞人和教育人的崇高境界。
投身瓷刻创作,她付出太多:从景德镇成批订制瓷盘,釉层多在十层以上,厚度10-16厘米不等,花费不菲。画家形容创作甘苦有“废画三千”之叹,瓷刻亦然——一刀不慎,瓷体崩裂。她利用八小时之外进行创作。家住生态文旅区,离工作室十多里远。遇到刻划眼部、唇部和发丝等精微处,需一气呵成,往往通宵达旦。为完成淮安市文化“名师带徒”行动目标任务,更为实现瓷刻梦想,她舍弃了太多,在瓷刻的寂寞劳作中迎送无数晨昏……
正如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所言,“世界上最快乐的事,莫过于为理想而奋斗。”季晶晶寄情瓷刻,倾情创作,乐在其中,无怨无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