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 杨 坚
本报讯 自公共空间治理工作开展以来,作为乡村振兴先导村,淮阴区马头镇码头村紧紧围绕公共空间治理“清”“收”“用”三个环节,答好公共空间治理“三张卷”,盘活村集体资产,开启乡村振兴的“幸福大门”。
答好“摸底排查”卷,确保基础数据又细又实。3月下旬,码头村围绕公共空间治理工作要求,在全镇率先开展清产核资排查,对村内经营性资产、耕地、水塘、林地和闲置宅基地等资产资源情况进行全面起底排查。为确保数据真实,通过“码”上议议事协商平台、党群议事会、深入走访老党员老干部等方式,广泛征求意见。码头村累计排查出违规侵占公共空间行为66条,其中涉及农地空间23条、水体空间12条、道路空间2条、村庄内外10条、农村集体资源资产侵占及不规范发包租赁行为19条,涉及占地面积约1475亩。
答好“清理整治”卷,坚持资产资源应收尽收。对排查出的问题清单,码头村根据镇党委提出的“三先三后”(先易后难、先理后法、先大后小)工作原则,精准施策、有的放矢,形成“码头经验”。“最难啃的硬骨头都在‘收’的环节,因为利益涉及面广,想要取得实效,就必须想尽办法,敢于动真碰硬,充分发挥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码头村党总支书记李卫军说。针对目前群众在种的集体土地,村组干部主动上门宣传,承诺群众在当季庄稼收割后上交土地即可;针对一些历史遗留问题,依法依规争取所有权;针对权属不明的资产,在难以界定的情况下,寻求互惠互利。
答好“空间利用”卷,助推集体增收又稳又快。基础工作打牢之后,最大限度对资源进行盘活利用、使之成为村集体持续增收的“聚宝盆”才是关键。对于收回的土地秉持“租大种小”原则,对面积超过10亩的,以镇内主导产业为方向,广泛寻求合作,对10亩以下的零散地,由村集体领办的合作社根据产业发展需要统一耕种。此外,对收回的甘罗城60亩地与企业加强合作、利用盘活资产建设码头村农产品商品化处理中心、利用闲置的土地种植高端鲜食玉米和贡菊等,这些举措每年可为村集体增收20万元,还能带动更多的村民就业创业。
码头村将以公共空间治理为契机,不断激发内生动力,提升“造血”能力,全力书写乡村振兴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