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 孙正清 江 水
本报讯 近年来,我市坚持量质并重、用养结合,采取改良土壤、培肥地力、保水保肥、监测地力、退化治理等综合措施,实施耕地质量提升、化肥减量增效和耕地质量监测三大行动,不断加强耕地地力建设,促进耕地质量提升,为发展现代农业提供地力保障,为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夯实根基。在全省“十三五”时期设区市政府耕地保护责任目标考核中,我市获得第一名,是全省两个得分90分以上的市之一。
高标准农田建设力度加大。“十三五”时期,我市完成投资24.75亿元,建设高标准农田146.3万亩,高标准农田占耕地比重达到70%。全市耕地地力等级平均4.33等,较2015年提高0.9等,基本消除了盐碱、砂姜和潜育等土壤障碍,实现耕地连年变肥增绿。
化肥减量增效成效明显。全市以精准施肥、调优施肥结构、改进施肥方式、有机肥部分替代化肥、种植轮作为路径,以化肥减量增效示范区为抓手,大力推广高效施肥技术,优化施肥结构,提高肥料利用率,促进节本增收、提质增效和生态改善,全市主要作物测土配方施肥覆盖率稳定在90%以上。2020年,全市农田化肥使用总量下降到33.17万吨,较2015年下降17.3%;单位播种面积化肥施用量下降到27.07公斤/亩,较2015年下降6.9%。2020年,主要粮食作物化肥利用率达到40.7%,较2015年增加5.7%。
耕地多元培肥有序推进。我市聚焦“一块田(高标准农田)”“四块地(设施蔬菜退化地、酸化地、贫瘠地、补充耕地)”,推动工程、农艺和农机措施相结合,建立耕地质量提升示范区15个、酸化土壤治理示范区4个、补充耕地后续培肥示范区2个。同时,启动了高标准农田耕地质量提升示范区试点,统筹田间基础设施,加强耕地地力建设,实现耕地多元培肥工作顺利开展,有效提升了耕地质量等级。
耕地地力监测水平不断提高。在全市建立省级耕地质量长期监测点27个、市级耕地质量长期监测点54个、土壤墒情监测点22个。测土配方施肥等土壤培肥信息通过手机短信与网络平台发布,促进技术推广与农户需求双向互动,实现了耕地地力监测与管理的“三大转变”——由区域管理向地块管理转变、由粗放管理向精细化管理转变、由无序管理向有序管理转变。扎实开展耕地质量等级调查评价和补充耕地质量评定工作,整市完成耕地土壤环境质量类别划分工作,启动耕地轮作休耕试点,持续为耕地保护和利用提质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