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4版:民生

爱心善举在祖孙四代间接续传承

■融媒体记者 杨 尚 王正道

和煦春风里,淮安区漕运镇韩码村三条主要道路两旁,翠绿的石榴树迎风舒展身姿,在恬静的乡野留下一道亮丽的风景。这些石榴树是由靖从忠、靖从秀兄弟俩捐赠给村集体的。

“这些石榴树一共1300余棵,价值20余万元。”韩码村党总支书记陈万荣介绍。

韩码村方圆几公里内,靖从忠、靖从秀兄弟俩是有口皆碑的“好心人”。在村民们的记忆中,靖家这种乐善好施的家风已经传承了数辈。

靖从忠介绍,他的祖父是“教书匠”。那个时候,教书没有工资,由学生家里轮流供饭。因为贫困,多数人家一天只吃两顿饭,有时甚至只吃一顿饭。轮到供饭时,最多加两个鸡蛋和磨豆腐的渣子,放在饭锅里一起蒸。

“这样不行。你家吃什么,我就吃什么。”靖从忠的祖父对学生家长说。

“在我的记忆里,爷爷是一位教书育人的好先生。他卖了自家十多亩地,接济家庭困难的学生,对每个学生都尽心尽责。”靖从忠对记者说。

在耳濡目染中,祖辈的品德逐渐传承为优良家风。靖从忠的父亲靖文定出生于1927年,10多岁便积极参加革命,于解放前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解放后,他成为韩码村第一任村长。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农村地区基本上都是茅草屋、土灶台。草屋时常漏风漏雨,靖文定便张罗着帮助乡邻们维修草屋。谁家需要翻修灶台了,靖文定随叫随到,从不收一分钱。乡邻们过意不去,将手工钱送到门上,但每次都被婉拒。

“团结友善、互相帮助,才能一起渡过生活难关。”靖文定对乡亲们说。

那个年代的人对贫困有着刻骨铭心的记忆。

“我出生在1949年,只记得当时每家每户都没有粮食,跟谁家借都借不到,饿得走路都没有力气。”靖从忠说。当时他兄妹5人,他作为长子,对家里的困境心里很难过。为了减轻家里的负担,只有十二三岁的他,决定离家出走。他一路向南,或步行,或扒着路过的手扶拖拉机,用了两个月的时间到了南京浦口,就在想办法过江时,被遣送回了老家。

“1971年5月16日,我到原三堡人民公社参加工作。”对于这个日子,靖从忠终生难忘,因为从这一天开始,他真正挑起了家里的重担。此后,他先后在公社炊事班、土地办、税务所等单位干过,直到2010年退休。

几十年的工作经历,遇到过很多事情,但最让靖从忠难忘的,还是同事之间深厚淳朴的情谊。记得1977年调工资时,公社副主任张兆喜主动把上调工资的机会让给家里孩子多的助理干部徐宝权。

“张兆喜是徐宝权的领导,把上调工资的机会让给下属,意味着自己以后每个月都会少拿钱。”靖从忠说。

这么多年,做过多少好事,靖从忠已经无从记起。

退休前一年的清明节,靖从忠回村与弟弟闲聊时,听说本村村民沙万波一家三口都生了病,生活极为困难。靖从忠当即从弟弟处拿了2000元递了过去。

此后,靖从忠将更多的精力投放到这个祖祖辈辈生活的村落。谁家有困难,他都力所能及地帮一把。

2017年,三组黄文明重病,兄弟俩捐款500元;2021年8月6日,刘二鸭重病,兄弟两人每人捐款2000元……一本记事簿上,记录着靖从忠、靖从秀兄弟俩回馈乡亲们的点点滴滴。

让靖从忠高兴的是,如今这份爱心已经传递到下一辈。他的儿子靖玉华在市区开饭店,生意做得不错。每到春节,他都会回村看望困难户,为他们捐款捐物。

如今,儿女们事业有成,自己每个月退休工资8000元,这让靖从忠颇感欣慰,他说:“从吃不饱、穿不暖的穷困生活,到如今的幸福生活,得益于党的领导,得益于时代的进步,所以,我们感恩!”

“记在本子里,不为别的,只为了等我老了,没那么多精力了,就将它传给我的儿子。这个本子,希望他好好传承下去。”靖从忠微笑着说。

2022-04-16 1 1 淮安日报 content_180163.html 1 3 爱心善举在祖孙四代间接续传承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