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4版:专版

洪泽湖畔红色基因的基本内涵

洪泽湖畔红色基因及其基本内涵

■范学恕

洪泽湖地处苏北平原中部西侧,位于淮河中下游接合部,是淮河流域最大的湖泊、中国五大淡水湖之一。

新中国成立前夕,洪泽湖分属江苏、安徽两省,分别由江苏的泗阳县、淮阴县、淮宝县及安徽的泗洪县(1949年,由泗县东部划出新建)、盱眙县管辖。新中国成立后,为了统一治理淮河,1955年国务院决定将安徽省泗洪县、盱眙县划归江苏省统一管辖。今洪泽湖沿湖县为淮安市洪泽、淮阴、盱眙三县(区)及宿迁市泗阳、泗洪二县。

1942年,彭雪枫在洪泽湖西畔半城镇留影

洪泽湖大队

(张爱萍摄于1941年)

洪泽湖畔是具有光荣革命历史传统的红色地区

回顾洪泽湖畔革命时期的红色基因,其基本内涵重点体现在四个方面。

(一)体现了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颠扑不破的真理

首先,在洪泽湖地区开展游击战争、建立革命根据地是党中央、毛泽东同志提出的战略计划。随后,中共安徽省工委成立的中共皖东北特支,中共中央山东分局成立中共皖东北特委、苏皖边区党委先后来到湖西——皖东北,依靠党的统一战线方针政策站稳脚步,放手发动群众,建立党组织,点燃了湖西的抗日烽火,打开了皖东北的抗日局面,为建立皖东北抗日根据地、淮北抗日根据地打下坚实基础。

时任中共中央中原局书记的刘少奇亲自赴湖西检查指导工作,在建党、建军、建政等方面作了明确要求,为皖东北抗日根据地建设指明了方向。八路军、新四军先后挺进洪泽湖畔,是党中央、毛泽东同志英明决策的结果。在“洪泽湖58天斗争”中,3000多名地方干部、地方武装人员在与党组织失去联系、被包围在洪泽湖中的恶劣环境下依旧顽强斗争,正是靠着这种依靠党组织的领导就能取得胜利的信念支撑。

(二)展现以邓子恢、彭雪枫为代表的一代共产党人坚定理想信念,永葆对党的无限忠诚的精神风貌

抗日战争革命时期,新四军第四师在师长彭雪枫、政委邓子恢的率领下,长期驻扎在洪泽湖畔,为开辟巩固淮北抗日根据地浴血奋战,师长彭雪枫与他的战友们为了抗击外来侵略,血洒洪泽湖畔,长眠于淮北大地。烈士们的鲜血告诉我们,为什么他们甘于献出自己宝贵生命?其精神动力正来自坚定的革命理想信念。

抱着坚定的革命信念,忠于党、忠于革命事业,是彭雪枫一生身体力行的准则,他在给妻子林颖的第一封信中,表达了他心中“理想伴侣”的标准——要有着坚定的革命信仰和忠于党和人民的信念。他们的通信,几乎没有一封不提到对党要忠诚。

1941年2月,新四军四师在津浦路西,与七倍于己的国民党顽军作战三个月,由于众寡悬殊和指挥上的一些失误,四师遭到重创。中共中央华中局召开第一次扩大会议,作出了“对四师及豫皖苏边区工作错误的决定”。对这一决定,邓子恢表现出拥护和理解;彭雪枫主动承担责任,认真做了自我检查,采取豁达的态度对待对他产生误解的人,表达了“路西是我丢的,一定由我的手把它夺回来;自己跌倒了,磕掉了门牙,和血一起吞下去,爬起来再干”的决心。彭雪枫敢于正视自己的缺点和错误,矢志不移的革命信念,充分体现了共产党人宽广的胸怀及高尚的担当精神。

(三)体现了党领导下的人民军队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

以抗战时期淮北地区军民33天“反扫荡”斗争中“血战朱家岗”为例。朱家岗东临洪泽湖,是淮北根据地的腹地。1942年12月9日晚,新四军四师二十六团奉上级命令转移至泗阳县西南的朱家岗(今属泗洪县),准备配合外线主力拔除敌人在金锁镇的据点。不料,日寇三个大队加上伪军共1500余人,趁夜色悄悄地包围了朱家岗。到凌晨五时四十分,战斗打响,当时二十六团仅有六个连,每连只有七、八十人。二十六团全体指战员面对强敌,毫不畏惧。手榴弹、子弹打光了,就用大刀、刺刀,大刀、刺刀拼坏了,就用农民的铁锹和敌人拼杀。团长罗应怀身负重伤,仍在坚持指挥战斗,双方对峙18个小时,日伪仍然无法突破26团阵地。

朱家岗战斗消灭日伪280余人,我军一营教导员等73名指战员壮烈牺牲。这一仗打退了敌人嚣张气焰,成为淮北33天“反扫荡”作战中具有决定意义的一仗,二十六团全体指战员充分体现了人民军队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打得日伪损失惨重、士气低落。

(四)体现了人民群众是人民战争的力量源泉

新四军第四师来到洪泽湖后,军民之间形成了“人民养育军队,军队保护人民”的情谊,军队迅速得以发展壮大,老百姓免受日伪顽蹂躏。

师长彭雪枫提出“人民的战士要对敌人如猛虎,对群众是绵羊,部队只有帮助群众解除、减少痛苦的义务,没有侵犯群众的利益、加深群众痛苦的权利,我们宁愿吃草,也不能同灾民争粮。”的口号。

部队对人民的一片真心,深深感动人民,老百姓把收下的粮食按照“先部队、后地方;先前线、后后方”的原则进行分配,保证部队粮食供应。在地方党委、政府的组织号召下,人民群众踊跃报名参军,涌现出“母亲送儿打东洋,妻子送郎上战场”的动人事迹。1944年,淮北仅津浦路东地区一次参军活动,就有一万多青年报名,壮大了人民军队,增强了敌后抗战力量。

面对敌人的每一次“扫荡”,主力部队、地方部队、广大民兵合力奋战、浴血斗争。为了便于部队作战,成千上万群众动员起来,参加拆桥毁路,挖交通沟,使敌人机械化部队寸步难行,陷入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

当年洪泽湖畔军民齐心协力抗击日伪顽的场景,体现了人民战争的力量源泉来自人民群众,证明了毛泽东同志提出的“兵民是胜利之本”“军民团结如一人,试看天下谁能敌”的伟大正确性。

我们回顾洪泽湖畔的红色基因,是遵循党中央提出的“不忘历史,牢记使命”。洪泽湖畔红色基因告诉我们,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要进一步坚定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自觉在思想上、行动上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要勇于担当、善于作为,为党的事业尽心尽责;要始终践行“人民至上”理念,把关心群众和依靠群众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要严于律己,发扬共产党人艰苦奋斗、以苦为乐的革命精神,使洪泽湖畔红色基因得以代代相传。

(作者:淮安市人大常委会原常务副主任、淮安市新四军历史研究会会长)

洪泽湖畔的战略位置十分重要,早在大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就在这里秘密发展党员、建立党组织、开展革命活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湖西中共泗县县委领导了县城工人大罢工、学生罢课、石梁河农民暴动、大庄集农民暴动等革命斗争活动,并派中共党员先后三次深入洪泽湖渔民中,发动渔民反渔霸、反劣绅,在斗争中巩固发展了洪泽湖的党组织。中共党员李桂五回乡,在盱眙西高庙、水冲港一带开展革命活动,领导了中共盱眙县委组织的西高庙农民武装暴动。这些革命活动,为中国共产党开辟、巩固洪泽湖抗日革命根据地打下良好的基础。

1938年5月,毛泽东同志在《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问题》中认为,江北的洪泽湖地带应该好好地组织游击战争,并在河湖港汊之中及其近旁建立起持久的根据地,作为发展全国游击战争的一个方面。毛泽东的指示为洪泽湖地区开展抗日革命斗争指明了方向。

1938年,中国共产党六届六中全会作出了大力发展华中的战略决策,为了贯彻落实全会精神,中共安徽省工委、中共中央山东分局相继派党员干部和部队进入洪泽湖西畔地区——皖东北。江上青受中共安徽省工委委派进入皖东北后,秘密建立中共特别支部,江上青任书记,主要任务是秘密发展党员,培养抗日干部,动员组织群众开展抗日救亡活动。为了进一步加强党对皖东北地区领导,1939年2月,中共中央山东分局派杨纯等在泗县管镇(时属泗县,后属泗南、泗洪,1985年属盱眙),成立以杨纯为书记的中共皖东北特委,坚持在斗争中发展党员,积聚革命力量,成立抗日救国团体,在泗县半城(洪泽湖畔,属泗洪县)首次建立秘密领导机构——半城特区,后又将半城特区改组为洪泽湖工作委员会,为开创洪泽湖抗日民主根据地打下基础。

为贯彻党中央提出的“巩固鲁南,向苏皖发展”的战略目标,中共中央山东分局于1939年5月成立以金明为书记的中共苏皖区党委。9月,金明率中共苏皖区党委机关由邳县南下至泗县洪泽湖畔张塘村,根据中共中央中原局书记刘少奇的指示精神与先期到达皖东北的八路军、新四军一起领导湖西人民进行抗日武装斗争,建立起以洪泽湖畔为中心的苏皖边区抗日根据地。

1940年9月,中共苏皖区党委随八路军第五纵队进入淮海地区后,为了加强党对洪泽湖地区的领导,中共中央中原局、华中局先后在泗县洪泽湖畔成立中共皖东北地委、中共皖东北区党委、中共淮北苏皖边区党委、中共淮北区党委,使以洪泽湖为中心的淮北抗日根据地始终有党的坚强领导。

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以后,鉴于以洪泽湖为依托的皖东北地区在开辟、发展华中抗日根据地的地位与作用,党中央指示八路军、新四军先后派主力挺进皖东北。在八路军一一五师三四三旅六八五团基础上组建了八路军苏鲁豫支队,在支队司令员彭明治的率领下,于1939年5月进入皖东北地区抗战;同年七月,彭雪枫派张爱萍来皖东北发展地方武装,组建新四军第六支队(支队长彭雪枫)第四总队,张爱萍任总队长兼政委;10月,中共中央山东分局派江华等人率八路军山东纵队陇海南进支队进驻泗县赵庄(今属泗洪县),形成了八路军和新四军共同开辟皖东北的局面。

根据党的六届六中全会精神,时任中共中央中原局书记的刘少奇于1940年5月初来到洪泽湖畔泗县罗岗村(今属泗洪县双沟镇),先后听取了刘瑞龙、张爱萍、金明、江华等人关于皖东北根据地阶段性工作汇报;并在朱湖向八路军、新四军和地方干部作了题为《在敌后怎样建立民主的抗日根据地》的报告。在洪泽湖畔一个多月的时间里,刘少奇不断深入群众访贫问苦、调查研究,与指战员谈心,并撰写了《坚持粉碎顽固派的进攻》一文,对洪泽湖地区开展抗日斗争作了明确指示。

刘少奇离开洪泽湖西畔返回淮南后,与新四军江北指挥部张云逸、罗炳辉等人一起在洪泽湖东畔发动了“淮宝反顽战斗”,打开了八路军、新四军合力开辟苏北的通道。

1941年5月,新四军第四师在师长彭雪枫率领下,转移到淮北津浦路东的洪泽湖畔。淮宝仁和集会议之后,四师师部和后来改组成立的淮北区党委机关,一直驻扎在洪泽湖西畔半城镇,直至抗战胜利,半城成为淮北抗日根据地党政军指挥中枢所在地。实践证明了毛泽东同志在洪泽湖及其近旁建立起持久的抗日根据地的论断完全正确。

皖南事变后,重新组建的新四军一师、二师、三师、四师在新四军军部统一指挥下协同作战,在洪泽湖畔抗击日伪顽,先后发起了“青阳战斗”“洪泽湖剿匪”“山子头战役”“33天反扫荡斗争”“顺河集战斗”等一系列大小战斗,载入新四军抗日战争斗争史。

这里简要介绍一下“洪泽湖剿匪”。鉴于洪泽湖在华中的战略区位及洪泽湖上伪顽、土匪活动猖獗的现状,1941年4月,新四军军部决定在春季洪泽湖芦苇未长成之前,对盘踞在洪泽湖内的伪顽、土匪进行彻底铲除,打通淮北、淮南、苏北、苏中的联络通道。5月1日,新四军三师九旅与二师五旅十五团、四师十旅二十九团协同作战,对湖区发动猛烈进攻,九旅旅长张爱萍亲临一线指挥。1941年5月,洪泽湖剿匪胜利后,华中地区第一个水上县级抗日民主政府——洪泽湖管理局成立。同时,一支水上军队——洪泽湖大队建立,使洪泽湖真正成为相对稳定的根据地,这是一个具有战略意义的举措。1942年4月,洪泽湖管理局改为洪泽县。

抗战期间,新四军代军长陈毅先后多次来到洪泽湖畔,在半城以团结抗战为重,释放了顽俘韩德勤,在双沟镇访问酒厂并鉴赏了美酒,在黄圩与五旅十四团同志亲切交谈。离开军部去延安工作时,他还专门途径四师师部驻地半城及四师九旅驻地新行圩。

抗战胜利后,洪泽湖成为苏北、苏中、淮北、淮南四块抗日根据地组成的苏皖边区中心。在中共中央华中分局、苏皖边区政府的领导下,湖畔地方党政军民积极开展惩奸反霸、生产自救度饥荒、土地改革三项运动。解放战争爆发后,洪泽湖成为周边地区与国民党斗争的大后方。从中原突围出来的“皮旅”到达苏皖边区后,驻扎在洪泽湖畔休整待命。3000多名未及时转移的地方党政干部及地方武装在洪泽湖畔坚持斗争58天,谱写了一曲洪泽湖畔悲壮的英雄战歌。洪泽湖东畔中共淮宝县委根据华中五地委的指示,重返淮宝坚持斗争。斗争中,县委书记李绍武、副书记邵伟光、副县长魏其虎等一批县乡干部壮烈牺牲。

以饶子健为司令的淮北挺进纵队重返洪泽湖后,发动群众、武装群众,与国民党展开艰苦的敌后斗争,使洪泽湖畔解放区得到恢复、巩固与发展。

洪泽湖——淮河儿女的“母亲湖”,它珍藏着中国共产党在大革命、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一幅幅可歌可泣的革命画卷,它是一座红色之湖,可称之为“红湖”。

朱家岗战斗纪念碑

2022-04-15 洪泽湖畔红色基因的基本内涵 1 1 淮安日报 content_180035.html 1 3 洪泽湖畔红色基因及其基本内涵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