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A1版)8年来,淮安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以争创国家创新型城市为统领,高点谋划、高位推进载体平台建设、创新主体引培、科技成果转化、科技体制改革等,科技创新发展取得了明显成效。
日前,记者在江苏艾科维科技有限公司的荣誉墙上看到,“国家级‘专精特新’企业”“淮安市质量管理奖”“江苏省企业技术中心”“江苏省潜在独角兽认定”等各种证书及牌匾整齐排列。“这些是我们近年来追求‘自主创新、科技兴企’理念的真实写照。”公司常务副总经理李鲁祯介绍,创新让艾科维位列行业科技高地,自2016年建成投产以来,公司始终坚定地走自主创新的发展路线,目前已获批授权发明专利5项、实用新型专利17项。“随着淮安创建国家创新型城市的各项举措落地,我们相信未来企业的创新环境会更好、创新支持力度会更大,创新成果转化也会更快。”李鲁祯说。
全力创建国家创新型城市,淮安成立由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担任组长的创建工作领导小组,先后出台《淮安市创建国家创新型城市实施方案(2021-2023年)》和《促进科技创新高质量发展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的若干政策》,制定研发投入奖补等配套文件,形成“1+1+10”的科技创新支持政策体系。
此外,市第八次党代会和市政府工作报告上均强调了科技创新赋能作用,明确了国家创新型城市创建要求,将建成国家创新型城市纳入“十四五”规划中予以部署,确立“科创赋能、智汇淮安”的发展思路,将科技招商纳入全市高质量发展考核体系,组织以“科技创新”为主题的党政亲商会,举办2021中国·淮安创新创业大赛,举行“创新16条”政策发布会,开展县区宣讲行等活动。
打好“组合拳”
多点发力解码创新
创建国家创新型城市工作是一项增强实力、利在长远的系统工程。淮安系统谋划,多点发力,以“壮大企业集群、培养创新人才、打造高水平载体平台”的创新培育理念,与创新企业形成创新共鸣。十年磨一剑,“80后”科技领军人才杨大伟的“逆袭”故事就是精彩注脚。
杨大伟在淮安创业政策的吸引下返乡创业,成立江苏科润膜材料有限公司。在推进“双碳经济”实施的新发展形势下,他带领团队设计制造出我国第一套流延法离子膜生产线,打破了国外技术垄断。“公司是全球唯一量产供应储能液流电池用质子交换膜的中国企业,也是国内仅有的两家能量产供应氢燃料电池用质子交换膜的企业之一。目前,我们已经实现了70%进口杜邦膜的国产化替代,在业界建立了领先优势。”杨大伟告诉记者,未来公司将形成年产全氟质子交换膜100万平方米的生产规模。
像这样的“技术尖兵”,在淮安不胜枚举。一直以来,我市充分激发企业科技创新主体活力,发挥企业研发、投入、创新平台建设主体作用,加强高新技术企业梯次培育,加强科技型中小企业金融支撑,加快推进产学研深度融合,使企业真正成为创新发展的主力军。同时,加大招才引智力度,推进人才项目平台一体化,完善人才激励服务机制,让各类人才发展有空间、干事有舞台,打造人才集聚高地。舒适的营商环境、浓烈的“双创”氛围,让一批批科研人才在淮安找到了归属感。
创新要素的集聚,离不开平台和载体。在此基础上,我市把创新放在全市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位置落到实处,做强重大创新平台、做优特色“双创”载体,全面提升区域自主创新能力,强化创新要素保障、加快创新资源集聚,全面优化创新创业生态环境,让创新引擎在新型工业化强市建设中迸发澎湃动力,力争到2023年达到国家创新型城市标准。
抢抓“新机遇”
接续奋斗协同创新
当前,淮安聚焦打造“绿色高地、枢纽新城”、全面建设长三角北部现代化中心城市,抢抓长三角一体化、淮河生态经济带重大战略机遇期,加快构建“333”主导产业体系。
科技支撑发展,创新成就未来。江苏汉邦科技有限公司是淮安市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我们最早其实是做贸易的,在不断的科技创新中逐步发展起来。”该公司董事会秘书沈健增介绍。江苏迈尔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董事长、总经理张义透露:“今年,我们预估会有十几款新能源汽车零部件产品陆续投产,通过创新引领产业转型升级,让淮安在新能源汽车零部件供应领域中占有一席之地。”
成效好不好,数据最有说服力。2021年,淮安科技进步贡献率达58.4%,全社会研发投入占GDP比重达1.8%。全市有效高新技术企业总数581家,是“十二五”末的2.4倍;技术合同交易额66.63亿元,是2015年的6倍,在全国科技创新百强市排名70位。
“站在‘三个跨越赶超’的新起点上,市委、市政府把创成国家创新型城市作为‘十四五’时期的重点任务,让创新成为江淮大地的鲜明特质,其时已至、其势已成。”市科技局局长胡长青说,全市科技系统将聚焦创建工作,加快构建全域创新格局、推进企业创新发展、集聚高端创新资源、建设重大创新载体,对标对表,苦干实干,勇当科技与产业创新的“排头兵”。
迈入新发展阶段的淮安,创新突破之势,澎湃激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