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 杨佳蕾
本报讯 2021年,淮安区牢固树立和落实新发展理念,抓住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契机,加快提升环境承载能力,推动构建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促进生态环境协同保护,积极打造有机融合的绿色高效经济体,扎实推进淮河生态经济带发展规划落地。
产业结构优化调整,绿色经济发展迅速。该区通过新技术新理念的推广应用,制造业向智能化、服务化和绿色化转型步伐加快。一洲纺织、源洪羽绒通过国家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苏食肉品和苏盐井神获评省级服务型制造示范企业,共创草坪获评省工业互联网标杆工厂。文旅产业深度融合、高品质发展的态势初步形成,荣获“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称号,淮安府署获批省服务业标准化试点。物流业加速转型、智能交易平台、智慧仓储等新业态蓬勃发展。农业发展方式加快转变,化肥农药使用量保持负增长,基本建立完善的废旧农膜回收体系。
治理污染力度加大,生态环境有效改善。该区按照“全天候、全覆盖、零容忍、严执法、重实效”的要求推进扬尘管控,建立秸秆禁烧禁抛工作网络,连续6年实现全境秸秆零焚烧。实施河道综合整治、城镇生活污水处理厂、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等重点工程,将源头防控与末端治理有效结合,改善了区域水环境质量。入海水道南泓苏嘴断面已达考核要求。加强对15家土壤重点监管单位隐患排查,建立并动态更新疑似污染地块名录,强化土壤污染风险管控。
绿色城市加快建设,人居环境持续提升。宁淮铁路有序推进前期工作,新长铁路淮安区段完成19处平改立改造;京沪高速公路改扩建工程加快建设;327省道涟水城东至淮安宋集段建成通车。南门大街、经十九路等10条市政道路建成通车。完成10个老旧小区、10条后街背巷改造。新开纬八河、纬三河等4项工程解决部分低洼片区易涝问题。加快绿色廊道建设,运西支渠完成河道清淤、清表,河道修整及驳岸施工等工程,河道景观带进入施工扫尾。加快城镇和农村生活垃圾收运体系和处理设施建设,推行“日产日清”“车走地净”,预计垃圾分类集中处理率达85%。